跳转到正文内容

钱学森“粉丝”八成是“散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7:0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徐瑞哲

  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去年12月11日在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向社会免费开放,截至昨天已接待海内外观众逾2万人次,除接待团队百余批次外,八成观众是自发前来参观学习的“散客”,其中青少年比例更是过半。饱览3000平方米展厅内的近8万件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钱老“粉丝”们最多的感想是什么?是爱国敬业,是科学辩证,还是学风师德?

  上周末,来自非洲布隆迪的施立恩首次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这个黑人小伙2007年来沪,就学于钱学森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系,今年迎来了毕业季。“来之前,我只知道‘钱学森’这个名字,不太知道他做了什么;看完展览,才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人。”对于施立恩,钱学森的爱国心最具启发。 (下转第8版)(上接第1版)他表示,非洲现在还比较落后,这不是因为非洲人不聪明,在欧美有很多聪明的非洲人,但很少有人像钱学森那样愿意回国效力。 “我在中国完成了学业,也要回去报效祖国。 ”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学生顾思捷对老前辈的战略科学眼光深有感触。他说,中国如今跻身航天大国行列,这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钱老对新中国航天科技的规划具有远见卓识。在参观中,一处细节令小顾印象颇深: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曾一度计划终止首个风洞建设。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在风洞实验室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深知风洞重要性。”当时正是因为钱老一再坚持,力排众议,风洞才得以最终建成。今年下半年,小顾将赴德留学,他表示钱老精神将鼓舞自己努力学习,早日投入国家建设。

  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视角。正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研三的仝夏蕾已是第3次进馆,第四展厅内那只褐色的旧公文包总让她难忘。据讲解员介绍,这是钱学森在美国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获赠的公文包,伴随他近40年。不论上课还是开会,一生简朴的钱老总是拎着它,破损不堪却还是缝缝补补坚持使用。钱老秘书告诉他,如果再不换,可能导致文件丢失,钱老才肯换新包。 “这是真正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名师范院校的文科生郑重说道。

  据馆方介绍,目前全馆日均参观人数达400人次。有些观众一家几代人同来;有些观众参观后又带着一批人再来;有些专业观众,如上海航天局老总工和钱老长子钱永刚教授等,专程来做义务讲解员;还有些观众多次参观,其中最多的是家住张江的一位老人,至少先后七度来馆,她在观后留言中写道:“希望钱学森图书馆成为培育千千万万个钱学森式英才的生动课堂。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教授表示,作为钱学森同志的母校,交大倍加珍惜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全校学习纪念钱学森主题教育活动已坚持20余年,正形成长效机制。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