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入工地不单是出力干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7:1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李晔

  自本月起,《杭州市建设工地民工学校管理办法》实施,规定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工期6个月以上、参与工程建设的农民工总数超50人的建设工地,都要从工程开工到完工,全程建立民工学校。这一新规的实施,使十年前早就这么做的中建三局(沪)公司成为被学习对象,该公司现有的杭州东站项目近日迎来了不少前来取经的同行。

  时下,正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感到招工难,但中建三局(沪)公司这样的用工大户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杭州东站项目已返回的农民工数为600人,而到了本月19日达到1300人,返岗率超过98%。

  一众建筑业同行,缘何向它取经?整个项目完工,预计总用工进出累积1.5万人,它缘何不愁用工跟不上?日前,记者与《杭州日报》记者陈栋一起前往工地探究竟。

  在建的杭州东站,地处杭州江干区,是全国九大高铁枢纽站之一,建设工期紧,年内,沪杭、杭宁、杭甬、杭长(长沙)高铁都将在此具备通车能力。在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建设中,中建三局(沪)公司承担了东、西广场及配套设施建设,还有两座五星级酒店和两座5A级写字楼,总包合同涉及资金突破32亿元。记者在该项目东广场工地看到,24幢简易房中,除宿舍、食堂和办公外,有2间便是农民工学校的教室,在西广场,同样的教室也有2间。项目经理孙小华告诉记者,自前年10月进场后,农民工学校就即刻诞生了。走进85平方米的教室,只见墙上一块醒目的 “民工学校组织结构图”显示,项目经理孙小华任校长,项目支部书记胡毅任教务负责,另有四位讲师,分别由安全总监、2位劳资员和项目法律顾问担任。教室内,电视、音响、投影、空调一应俱全,细心的《杭州日报》记者陈栋还发现,投影仪被牢牢固定在墙壁上,而非可随意搬走。当晚7点半,记者和工人一起参加了由安全总监武传连讲授的“安全复工课”。据他介绍,开春后,项目即将进入高峰期,预计进场数将是目前的2倍,面对如此庞大的用工数,最紧要的是不能出安全事故,“如今农民工有两大意识,跟着老乡走的群体意识、哪里赚钱哪里去的金钱意识,唯独缺了安全意识。刚过完年,停了半个多月的机器暴露在外,漏电等隐患要先排除,另外脚手架安全、建筑安全通道检查等也要给工人们提个醒。”

  教务负责胡毅介绍,农民工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有针对性的,下一堂课定在本月底,将请劳资员讲授薪资维权,专门剖析农民工工资组成部分,教农民工一旦遭遇欠薪后的维权路线图。“由资方明确告诉劳方如何维权,这可需要一点魄力。”

  除了四位固定讲师,胡毅还备有不少“编外讲师”,其中城东派出所的王警官便是常客。学校已排定下月,请王警官专门上一堂法制课,对当前多发的骗局进行剖析,提醒农民工加强自我保护。据了解,此类法制课同维权课一样受欢迎,回回开课,上座率都超九成。今年,应工人们踊跃要求,学校还将新增城市社交礼仪课。

  农民工学校仅仅是中建三局(沪)公司善待和科学管理农民工的一个侧面。再到工人生活区,记者看到,现场不仅有乒乓球台、足球、篮球场等设施,一旁花坛还种植了紫薇、银杏、香樟十多株树木,其中不乏名贵品种,据说种植的目的是“为迎合80后、90后农民工对生活环境的注重”。记者又随意走进几间宿舍,发现每间宿舍均配备了空调、橱柜、洗脸架、晾衣架、鞋架。孙小华介绍,他参观过不少同行的工地,发现农民工宿舍里一般除了床就是行李,但东站项目一开始,他就给所有农民工宿舍配备了这些设施,为此一次性投入200多万元,“更大的投入在后头,去年一年,光空调费就付了100万元。”

  看得见的细节中,透着看不见的软实力。工地现场,记者随意采访一名农民工周强,他去年才到工地,此前也辗转过全国多家建筑企业,最终由老乡介绍到了中建三局(沪)公司。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农民工“忠心得很”,一半以上已为公司效力5年以上,另一半则多是由“老乡带老乡”介绍而来。他对比其他建筑工地,发现东站项目的举措很贴心。譬如,由农民工、后勤主任、工会各派代表,每月对菜价进行核定,农民工一荤两素一汤一般只需6元钱。又如,每月有一次雷打不动的项目经理接待日,让农民兄弟们有一个对话和提建议的渠道。

  据了解,中建三局(沪)公司目前在华东地区同时开工的项目40余个,仅在杭州一市就有11个在建项目,年调配农民工数有几万人次。《杭州日报》记者陈栋说,他在此前的采访中发现,该公司与30多家劳务公司保持了10年以上的稳定合作,而这些劳务公司的老板,最早大多是工地上的农民工,由于老乡带老乡成绩卓越,才自立门户办起了劳务公司。他问项目经理孙小华:“我发现近年因为农民工进场数不足而影响进度的建设项目并不少见,但中建三局(沪)公司自前年开始,1亿元以下项目不接,今年又提出3亿元以下项目原则上不接。招工对你们来说为何不是个问答?”孙小华是这样回答的:虽然都在喊用工荒,但事实上全国农民工数每年仍在增加,杭州每年增加的流动人口就在50万以上。问题在于,农民工的流向呈现出“马太效应”。我们有句口号,“把每个工地当成窗口,用现场带动市场”,如果把对农民工的日常管理和人文关怀做到家了,何愁留不住人、引不来人呢?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