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念功勋科学家朱光亚逝世一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9:45  国际在线 微博

  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我们科技委敬重的老主任朱光亚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时刻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卓越才能、醇厚人品时时萦绕在我们脑海,他的谆谆教诲、悉心指导始终铭刻在我们心间。他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典范,他对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

  祖国为上,无私奉献,爱党爱国赤子情深

  朱光亚在波澜壮阔、风雨沧桑的人生历程中,始终视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不息、报效不止,奉献、拼搏、战斗了一生。

  忠诚爱党矢志不渝。朱光亚出生在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不到20岁的朱光亚参加进步学生组织,接触中共地下党员,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46年,他听取地下党组织的意见赴美留学,决心掌握尖端技术为国效力。他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并担任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经常组织爱国进步活动,引导旅美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迎接新中国诞生。1950年春,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回国,并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以肺腑之言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1956年4月,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坚定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觉悟和境界。

  赤诚报国义无反顾。朱光亚始终把祖国需要作为最高需要。1950年4月,他回国与阔别10余年的家人刚团聚4天,便接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的电报,立即赶赴北大报到。1952年4月,朝鲜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急需政治可靠、英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作为翻译参加谈判,他告别妻子和刚满三个月的女儿,毫不犹豫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1953年1月,刚从朝鲜战场归来,他被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在新组建的物理系任教。1955年初,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他调回北京大学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筹建物理研究室(后改为技术物理系)。之后几十年,多次变换职务岗位,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斑白,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壮歌。

  竭诚奉献无私忘我。朱光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伟大事业上,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顾大我,舍个人顾大局。1959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年仅35岁的朱光亚调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从此置身于发展核武器这一关乎国家命运的伟大工程最前沿。为抓紧工作进程,他从家里搬进研究所单身宿舍,不辞辛劳地忘我工作;他与科技人员一道在草原、戈壁试验场顶风沙、战严寒、斗酷暑,身体力行地忘我奋斗;每次核试验,他都亲临现场检查指导,不顾风险地忘我奉献。朱光亚为党和国家事业殚精竭虑,即使在晚年身患疾病,也依然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建言献策、埋头苦干。

  事业为要,笃志伟业,创新跨越壮心不已

  核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核武器是大国地位的重要象征,核事业是无可替代的战略伟业。朱光亚把发展祖国的核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新中国战略核力量建设。

  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实现从零起步。核事业起步之初,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而且进行核威胁、核讹诈。朱光亚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战略决策,按照整体部署,与有关科学家一起勇敢挑起组织研制发展核武器的重任。他与邓稼先、李嘉尧等科学家,结合国外核物理研究动态和有关原子弹的零星材料,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为一开始从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等方面同时展开工作起到了引路作用;他因陋就简组织开展理论物理、爆轰物理、中子物理等探索研究,为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他会同有关专家分解研制任务、选定技术途径、提出研制工程“三阶段”目标,提出迅速成立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并安排国家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的建议,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研制试验技术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

  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坚强决心引领快速突破。朱光亚积极响应党中央依靠自己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在周恩来任主任的中央专委领导下,团结带领科技人员潜心发展核武器,被誉为原子弹攻关的技术“枢纽”。他参与指导几种不同点火中子源研制与选择,指导开展点火中子综合可靠性检验方法等关键课题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参与起草《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论证提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他主持起草《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对按期实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李觉、吴际霖、朱光亚等组织领导下,我国原子弹研制在一年多时间内就实现了设计制造、外场试验等全面突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

  以敢于创新、敢迎挑战的豪迈雄心推动不断跨越。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朱光亚即把眼光瞄向新的目标。1965、1966年,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他参与组织我国第一次空中爆炸核试验和首次“两弹结合”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实现了核武器研制重大跨越。1965年,他和彭桓武组织科技人员艰苦探索、协同攻关,用两年多时间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组织首次核试验之初,他就提出并支持开展地下核试验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在不到五年时间内,就取得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圆满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试验,我国共进行45次核试验,以较少的次数实现了核武器技术发展的不断跨越。朱光亚从事核事业半个世纪,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每一项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试验,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使命为先,思谋发展,兴国强军倾心竭力

  朱光亚同志始终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事关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和军事科技发展动向等重大问题,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战略咨询建议,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堪称典范。

  着眼国家发展大局,悉心牵引战略谋划。战略研究是面向未来的抢占先机,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参与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积极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我们科技委开展我国第一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战略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他担任国务院高技术协调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领导《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研究制定与实施,并具体负责指导航天航空技术等两个领域的工作,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海湾战争爆发之初,他组织对战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总装备部成立后,他根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精心组织领导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提出了信息主导、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方略。他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三位召集人之一,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

  洞察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指导技术研究。朱光亚对科技发展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亲力推动。他持续研究国际核禁试发展态势,提出超前部署相关工作、加快突破相关技术的建议,为我国长远保持有效核威慑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他十分注重战略高技术、国防关键技术的牵引作用,精心凝练并指导开展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在国家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项目选择、重大工程实施中提出了大量高水平的意见建议。他倡导开展概念研究、科技信息评估、技术集成试验,科学划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的预先研究三阶段,建立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度,对于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路线,促进国防科技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他非常重视基础研究的先导作用,为从源头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围绕富国强军目标,倾力推动军民结合。富国与强军是朱光亚60余年科技生涯的不懈追求。他一贯强调事业发展离不开大力协同、军民结合。他参与领导发展我国核事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精心组织军地力量合力攻关、集智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他注重利用核能等科学技术为人民造福,参与组织指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筹建,核燃料加工,核动力、核数据、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实现了重大突破。他始终强调把国防科技纳入国家发展体系,科学统筹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推进双向转移。他亲自组织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专题研究,推动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为探索开拓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科学为重,求真务实,民主管理凝心聚力

  朱光亚是我国科技管理的积极探索者和模范实践者。他以渊博的知识、民主的作风、求实的精神和谦逊的风范,不断追求科学精神与管理艺术的完美结合,推动形成了科技管理的一系列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

  遵循规律,探寻科学管理之道。科技管理核心在把方向,根本在强规章,关键在严程序。他始终强调以党中央的决策方针为指导制定研制试验规划,倡导建立科研“三部曲”、试验“五定”等制度规范,鼓励形成能力建设与学科发展的互动机制,成为核武器研制试验科学管理的重要遵循。他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坚持科协团体性质和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了科协作为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担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领导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工作。他担任我们科技委领导20余年,坚持健全完善国防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先后指导建立战略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预先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军备控制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以及常任成员、顾问兼职委员、专业组专家组等团队建设制度,还积极搭建科技委年会等战略研究平台,为科技委充分发挥宏观谋划、科研指导、论证把关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铸牢根基,培养凝聚人才队伍。人才建设是朱光亚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参与组织领导国防科技工作的数十年间,他始终把培养造就人才作为神圣职责,对拔尖人才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对年轻同志悉心指导、以身示范。他倡导从任务课题、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奖惩激励等方面营造百花齐放的机制环境,推动人才团队成长。他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促任务,为核事业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作出重要贡献;他在科协创办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使广大青年骨干展示才华;他坚持遴选标准、严把学风道德,在工程院组织遴选了一支德才双馨的院士队伍。他在我们科技委期间,团结凝聚了逾千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专家,形成了以常任成员、顾问、兼职委员和专业组成员等组成的专家咨询体系。

  弘扬精神,培育传承求实作风。朱光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在科技界有口皆碑。核武器研究所建立初期,他协助李觉所长开展“科研小整风”,用言传身教培养科技人员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他在重大技术决策中以民主著称,组织专家深入研讨、反复论证,最大限度集思广益;他在学术研究中以平等著称,尊重科技工作者首创精神,一些较高层次的科技专家座谈会,总要吸收青年专家参加,虚心听取意见;他在科研管理中以严谨著称,认真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倡导坚持严格、严肃、严密“三严”作风,他组织起草或修改文件,总是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行文工整、字斟句酌,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很讲究。

  事业为要,笃志伟业,创新跨越壮心不已

  核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核武器是大国地位的重要象征,核事业是无可替代的战略伟业。朱光亚把发展祖国的核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新中国战略核力量建设。

  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实现从零起步。核事业起步之初,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而且进行核威胁、核讹诈。朱光亚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战略决策,按照整体部署,与有关科学家一起勇敢挑起组织研制发展核武器的重任。他与邓稼先、李嘉尧等科学家,结合国外核物理研究动态和有关原子弹的零星材料,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为一开始从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等方面同时展开工作起到了引路作用;他因陋就简组织开展理论物理、爆轰物理、中子物理等探索研究,为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他会同有关专家分解研制任务、选定技术途径、提出研制工程“三阶段”目标,提出迅速成立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并安排国家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的建议,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研制试验技术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

  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坚强决心引领快速突破。朱光亚积极响应党中央依靠自己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在周恩来任主任的中央专委领导下,团结带领科技人员潜心发展核武器,被誉为原子弹攻关的技术“枢纽”。他参与指导几种不同点火中子源研制与选择,指导开展点火中子综合可靠性检验方法等关键课题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参与起草《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论证提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他主持起草《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对按期实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李觉、吴际霖、朱光亚等组织领导下,我国原子弹研制在一年多时间内就实现了设计制造、外场试验等全面突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

  以敢于创新、敢迎挑战的豪迈雄心推动不断跨越。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朱光亚即把眼光瞄向新的目标。1965、1966年,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他参与组织我国第一次空中爆炸核试验和首次“两弹结合”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实现了核武器研制重大跨越。1965年,他和彭桓武组织科技人员艰苦探索、协同攻关,用两年多时间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组织首次核试验之初,他就提出并支持开展地下核试验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在不到五年时间内,就取得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圆满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试验,我国共进行45次核试验,以较少的次数实现了核武器技术发展的不断跨越。朱光亚从事核事业半个世纪,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每一项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试验,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使命为先,思谋发展,兴国强军倾心竭力

  朱光亚同志始终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事关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和军事科技发展动向等重大问题,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战略咨询建议,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堪称典范。

  着眼国家发展大局,悉心牵引战略谋划。战略研究是面向未来的抢占先机,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参与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积极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我们科技委开展我国第一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战略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他担任国务院高技术协调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领导《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研究制定与实施,并具体负责指导航天航空技术等两个领域的工作,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海湾战争爆发之初,他组织对战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总装备部成立后,他根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精心组织领导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提出了信息主导、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方略。他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三位召集人之一,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

  洞察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指导技术研究。朱光亚对科技发展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亲力推动。他持续研究国际核禁试发展态势,提出超前部署相关工作、加快突破相关技术的建议,为我国长远保持有效核威慑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他十分注重战略高技术、国防关键技术的牵引作用,精心凝练并指导开展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在国家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项目选择、重大工程实施中提出了大量高水平的意见建议。他倡导开展概念研究、科技信息评估、技术集成试验,科学划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的预先研究三阶段,建立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度,对于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路线,促进国防科技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他非常重视基础研究的先导作用,为从源头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围绕富国强军目标,倾力推动军民结合。富国与强军是朱光亚60余年科技生涯的不懈追求。他一贯强调事业发展离不开大力协同、军民结合。他参与领导发展我国核事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精心组织军地力量合力攻关、集智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他注重利用核能等科学技术为人民造福,参与组织指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筹建,核燃料加工,核动力、核数据、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实现了重大突破。他始终强调把国防科技纳入国家发展体系,科学统筹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推进双向转移。他亲自组织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专题研究,推动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为探索开拓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科学为重,求真务实,民主管理凝心聚力

  朱光亚是我国科技管理的积极探索者和模范实践者。他以渊博的知识、民主的作风、求实的精神和谦逊的风范,不断追求科学精神与管理艺术的完美结合,推动形成了科技管理的一系列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

  遵循规律,探寻科学管理之道。科技管理核心在把方向,根本在强规章,关键在严程序。他始终强调以党中央的决策方针为指导制定研制试验规划,倡导建立科研“三部曲”、试验“五定”等制度规范,鼓励形成能力建设与学科发展的互动机制,成为核武器研制试验科学管理的重要遵循。他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坚持科协团体性质和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了科协作为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担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领导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工作。他担任我们科技委领导20余年,坚持健全完善国防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先后指导建立战略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预先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军备控制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以及常任成员、顾问兼职委员、专业组专家组等团队建设制度,还积极搭建科技委年会等战略研究平台,为科技委充分发挥宏观谋划、科研指导、论证把关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铸牢根基,培养凝聚人才队伍。人才建设是朱光亚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参与组织领导国防科技工作的数十年间,他始终把培养造就人才作为神圣职责,对拔尖人才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对年轻同志悉心指导、以身示范。他倡导从任务课题、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奖惩激励等方面营造百花齐放的机制环境,推动人才团队成长。他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促任务,为核事业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作出重要贡献;他在科协创办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使广大青年骨干展示才华;他坚持遴选标准、严把学风道德,在工程院组织遴选了一支德才双馨的院士队伍。他在我们科技委期间,团结凝聚了逾千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专家,形成了以常任成员、顾问、兼职委员和专业组成员等组成的专家咨询体系。

  弘扬精神,培育传承求实作风。朱光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在科技界有口皆碑。核武器研究所建立初期,他协助李觉所长开展“科研小整风”,用言传身教培养科技人员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他在重大技术决策中以民主著称,组织专家深入研讨、反复论证,最大限度集思广益;他在学术研究中以平等著称,尊重科技工作者首创精神,一些较高层次的科技专家座谈会,总要吸收青年专家参加,虚心听取意见;他在科研管理中以严谨著称,认真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倡导坚持严格、严肃、严密“三严”作风,他组织起草或修改文件,总是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行文工整、字斟句酌,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很讲究。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