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乡音 聚乡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15:46  南方日报

  

  福田区秦腔协会成立

以乡音

  福田区园岭文化站成为众多秦腔爱好者切磋技艺的地方。

  对于90后的秦腔爱好者刘丽霞来说,每周日的下午两点去福田区园岭文化站与众多秦腔爱好者切磋技艺已成为她近年来雷打不动的周末安排。她说,唱秦腔架起了在他们这些西北籍来深工作者的桥梁,而用独特乡音和唱腔演奏的秦腔也让她找到了家乡的感觉。当然,更让她高兴的是,本月18日,随着福田区秦腔协会的成立,她说她们这些秦腔爱好者终于找到了“组织”。

  “繁音激楚,热耳酸心,剧情中的起伏跌宕,使人血气位置动荡。”作为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在西北人的业余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日,本报记者深入福田区秦腔协会,协会会长杨卫国告诉记者秦之声(秦腔协会前身)不仅逢周六、周日经常到社区交流演出,还经常在荔枝公园、洪湖公园,甚至还走进幼儿园等场所公益演出,因此在深圳他们的知名度很高。

  秦腔受到南下基建工程兵追捧

  杨卫国说,1983年,作为南下基建工程兵,他们集体在深圳就地转业。而当时,深圳经济特区正在开发初级阶段,为了减少在异乡的孤独感,增添生活乐趣。他们这批西北籍基建工程兵就在茶余饭后用板胡、二胡、笛子等乐器来弹奏一些熟悉旋律,以消除工作疲劳。“从此,工棚里、家属院里,板房里再也没有寂寞和孤独,时常充满了笑声和欢乐。”

  福田区秦腔协会秘书长刘汉超回忆说,在那个文化活动极度缺乏的岁月里,他们用秦腔给成百上千西北籍官兵呈现了故乡最原始、最浓厚的文化符号,竟意想不到地受到了战友们的欢迎和追捧,而就是有这样的土壤,古老的秦腔在年轻的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生根发芽了。

  “这些爱好者为了追求心中对秦腔的崇拜和迷恋,每次演出前都会从广州、东莞、惠州等地风雨无阻赶到排练现场。”杨卫国说正是这种强大凝聚力,成了他们在深圳传承秦腔艺术的动力和源泉。他告诉记者,在秦腔爱好者中,既有退休干部、转业军人、公安干警;也有社区老人、80后大学生;还有工程师、医生,甚至还有位西藏籍人-扎西朗杰。他认为,在特区,这些不同群体的秦腔爱好者给秦声、秦韵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

  “能为特区精神文化建设做出点贡献,我们很满足”

  刘汉超认为,秦腔协会作为民间艺术团体,通过乡音,凝聚了乡情。而正是这种特殊的连接纽带,也让他们很多西北籍老乡在深圳找到了“根”的感觉。“有任何话都可以通过秦腔这个团体向大伙诉说。”刘汉超认为,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建设,秦腔协会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解决了很多西北来深建设者的思乡之苦。

  “协会成立的初衷除了给爱好者提供一个组织外,还有就是想借助中央、省、市提出的‘文化大建设大繁荣’这个大环境下,为深圳这座经济特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点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他们就很会感觉很满足。”杨卫国如此说到。不过他也希望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能更有力度地解决他们的演出场地以及演出日常运作经费等后续发展问题。

  据刘汉超说,他们的协会面临着“三无”的尴尬,即无办公场地、无经费支持、无相关政策引导。他表示,虽然近年来园岭文化站无偿给他们提供了排练场所和乐器收藏地方,但协会成立后,还有很多后续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他同时也呼吁上级主管单位能更加支持协会的发展。

  策划统筹:刘丽

  本版撰文:李晓敏

  本版摄影:鲁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