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女毁容案”背后的舆论监督与公平正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0:00  北京青年报

  今日社评

  人类法治历史进程证明,司法独立是达至司法公正的最可靠的途径。只有在司法独立不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舆论监督或事实上的舆论参与,才可以作为不得不接受的纠偏手段而存在。

  合肥16岁少女周岩被同龄少年陶某泼汽油烧伤,其遭遇被其家属发帖曝光后,公众对受害少女充满疼惜和同情,并对凶手表达了极大的义愤和谴责。而凶手陶某父母的公务员身份,则让这一事件在惨烈之余,又蒙上一层“官二代”的灰幕。

  随着事件影响日渐扩大,凶手及受害者双方家属都陆续披露出更多的相关细节,当地公安部门也通过媒体发布案件的进展信息。综合目前的信息,凶手陶某的父母皆为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科级干部,凶手因此被称为“官二代”亦无不可,但这一身份究竟与其犯罪行为有无直接关系,又对案件的后续走向可能起到多大作用,都还难以确认。就现有的事实而言,凶手陶某自案发至今的5个多月中一直被刑拘,其父母影响司法的能力,似乎不如周岩家属在网帖中所担心的那么强大。

  案发后的5个多月中,周岩家人处于巨大痛苦之中,加之其赔偿等诉求没有得到陶家及时回应,发帖向社会舆论求助,并在其中表达对陶家“背景”的担忧和猜测,确在情理之中。但公众及媒体在信息的再次传播中基于何种心理、采取何种态度,却值得推敲。自周岩家人于2月24日发帖求助,各地媒体纷纷跟进,其中多篇报道的标题中,都突出强调了陶某的“官二代”身份,合肥当地某媒体的报道,更是以《合肥17岁“最狠官二代”泼汽油焚烧少女取保候审叫嚣杀人全家》为题,直接诉诸官民对立的社会情绪,使受众对案件的未来走向产生不详的猜测。

  社会不公客观存在,部分权势者借助钱、权干预司法,导致司法不公的现象也多有发生,以至每遇极端事件,公众会本能地为当事双方划定强弱,并警惕恃强凌弱的不公现象发生。而随着网络传播的积聚效应,网络传播已经具备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制约司法不公的有效手段。

  然而,以贴标签、划强弱的方式动员舆论,并间接影响司法的手段,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能间接促成了司法正义,如也曾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但也可能在过度简化和强化了的愤怒情绪中,遮蔽了某些需要细致甄别的事实,以致为社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如一波三折且尚未完全平息的药家鑫案。

  在舆论监督、影响司法的能力越来越强,且已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公众及媒体必须具备谨慎使用这柄双刃剑的自觉意识,并逐渐掌握发挥其正面功效的技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遇极端事件时,务必谨慎了解、核实各种信息,尤其要仔细甄别那些过分简化和强化的信息,以避免形成过于激烈却未必客观的舆论狂潮。

  司法公正是法治文明的终极追求,而人类法治历史进程证明,司法独立是达至司法公正的最可靠的途径。只有在司法独立不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舆论监督或事实上的舆论参与,才可以作为不得不接受的纠偏手段而存在,且最终将让位于独立且专业的司法机关,以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在这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公众和媒体都有责任谨慎且最低限度地使用舆论监督这柄双刃剑。一般而言,舆论应该于宏观层面加强对司法独立的监督,促进司法独立和法治秩序的建设。而针对某一具体案件,则只有在有充分事实证明确实存在权力干预司法的实际危险时,才可以启动舆论的监督和干预。

  这可能是一个过于苛刻的标准,但如果希望公正的法治秩序能够在中国实现,公众和媒体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