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盟民间艺人来滇交流非遗保护:国际合作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0:31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昆明2月28日电(胡远航)28日,来自中国和东盟9国的近50名民间艺术文化工作者和手工艺人齐聚昆明,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态的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国际合作至关重要”等理念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穆绮利桑先生在座谈会上称,“印度尼西亚于2008年正式成为非遗保护的公约国,不管是在非遗大国还是小国,非遗都能为当地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保证非遗活态传承——持续生产和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希望各国能携手努力。”

  穆绮利桑先生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菲律宾代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乃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嘉年华的民族民俗节庆,无疑是目前能保证歌舞、民族服饰等多种非遗形态得以持续展示和使用的最大平台,这也使得非遗文化传承成为可能。

  “本国的民族民俗节庆,同样可以邀请邻国的民间艺人参加。而除搭建节庆平台外,官方还应建立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传承人任命体系,拿出专项资金,对传承活动进行支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说。

  来自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赖素春女士则认为,传承和保护的第一步在于资料的编纂和保存。“社会变化太快,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东西已经遗失,也不排除还有更多的非遗技艺会出现断层。保存好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或纸质资料,至少能帮我们重构曾有的文化。”赖素春介绍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和云南省有着良好的合作,一直在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性整理,这些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推广。

  “亚洲各国的文化有着共通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代表也呼吁,各国的民艺工作者应保持团结,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在亚洲农村地区发现具有提升价值的共同财富。

  据悉,此次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座谈会,是“中国—东盟民间文化互动人员交流项目”中国段的活动之一。在过去的一周里,10国民艺工作者还参观考察了昆明官渡、石林等地的特色传统民族手工艺、民族博物馆及传习所。“中国—东盟民间文化互动人员交流项目”系由东盟提议实施的区域文化合作项目,旨在通过邀请东盟各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工作者和手工艺人赴泰、中两国进行草根层面的文化交流,加深双方对彼此民间文化的理解。(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