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年风雨 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3:39  京华时报 微博

  

百年风雨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中行开业旧址(上海汉口路3号)

百年风雨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中行总行大厦旧址(北京西交民巷27号,现已拆除)

百年风雨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中行总行大厦

百年风雨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中国银行开办布告及大清银行清理布告

百年风雨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中行1916年发布的抗袁世凯政府停兑令广告

百年风雨锻造中行金融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中行第一任董事长南汉宸

  1912年2月5日,上海汉口路3号,在100多位银行股东、各界领袖和华侨代表的见证下,中国银行宣告成立。时光荏苒,20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迎来百年华诞。作为中国民族金融业的一面旗帜,百年来,中国银行为民族解放、国家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时间坐标:1912年

  顺革命大势 应运而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大量外国资本的涌入,一家家外商银行先后成立,紧紧扼住了清政府的金融和财政命脉,作为当时清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清银行生存艰难。国人渴望经济独立、金融自主,但束手无策。

  辛亥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辛亥革命的爆发震撼了大清银行。1911年11月18日,在上海汉口路3号的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大楼内,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的股东们开会策划将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并为此上书孙中山。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革命的成功不但要靠武力,还要靠财力。在百废待兴的时局之下,迅速建立新政府的中央银行迫在眉睫。

  1912年1月24日,甫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签发命令,批准将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同日,上海《申报》全文刊登商股联合会的呈文和大总统谕。当年2月5日,民国时期的第一个国家银行,也是第一个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在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隆重开业。

  □时间坐标:1916年

  拒“停兑令”树诚信典范

  从1912年到1928年,中国银行一直履行着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民国初年,中国尚无统一货币,各家银行包括外资银行都各自发行纸币,这些纸币的流通程度完全取决于银行的信誉。中国银行建行之初,因时间紧迫,临时将大清银行未发行的钞票加印“中国银行”字样后流通。从1913年起,中国银行兑换券正式发行。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军阀混战,经济衰微,货币急速贬值。为弥补财政亏空,袁世凯政府于1916年5月12日悍然下令银行对所发行的纸币及应付款项一律不准兑付,这在当时引起了民间的极大恐慌。为维护自身信誉,中国银行慨然拒绝执行“停兑令”,5月15日,中行股东联合会开会表达了抗拒“停兑令”的决心。由于中国银行坚持兑付,挤兑者日渐减少,5月19日,挤兑风波便告平息。

  中国银行以“宁可刑戮及身,不忍苟且从命”的决心拒绝执行“停兑令”,在金融界树立了诚信至上的典范。无论是当时的报刊上,还是后来的金融史书中,对此都倍加赞赏,从此树立了中行的百年信誉,成为近现代民族金融业诚实守信的典范。

  □时间坐标:1926年至抗日战争

  晓民族大义扛金融旗帜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只要认定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事,中国银行就当仁不让,知难而进。

  1926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在抵达赣州后陷入资金困境。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得知情况后,当即密电南昌支行汇款30万元至赣州。1926年11月初,北伐军进驻南昌后,又通过中国银行筹得资金20万元。此外,在香港、广州、汕头的中行机构还积极主动地将海外支援革命的汇款及时汇到前线。这些汇款数额大、次数多,有些汇款还辗转委托上海中行换成现洋运往前线,可见中国银行对国民革命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合作的态度。

  抗战爆发后,中国银行先后成立了“总驻汉处”和“总驻港处”。在沦陷区,中国银行通过收缩业务、抵制伪钞、利用租界与日伪进行金融斗争。1939年重庆正式成为战时首都,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也移设重庆。其间,中国银行通过在后方增设机构、开发国防资源、繁荣后方经济来为抗战服务。协助政府稳定金融市场、调运钞券供应军需、筹集资金支持后方发展、平衡汇市与日伪进行货币斗争、扶持出口为国家集中外汇……中行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时间坐标:1949年至今

  助国家建设不遗余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行被特许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肩负起国家外汇经营管理职责,通过外汇资金的积累、筹措和运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行继续以支持国家建设为己任。为加强外汇管理、维护金融秩序,中国银行从1980年4月1日起发行外汇兑换券作为支付凭证,在方便外国游客的同时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为规范外汇管理、维护社会主义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行也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同时,根据国家利用外资的需要,中行于1984年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至1992年,中行在东京、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市场共发行国际债券17次,债券余额折合共26.94亿美元。这些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筹集到的长期性资金,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中行又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2004年,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6年,中行成为首家在内地和香港发行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银行业唯一合作伙伴,中行以“零差错、零投诉”圆满完成各项奥运金融服务;2011年,中行成功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成为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

  本报记者 高晨

  中行百年大事记

  1912年,中国银行在上海成立。

  1916年,中行抗拒袁世凯政府停兑令。

  1928年,中行成为政府特许国际汇兑银行。

  1939年,中行努力争取侨汇支持抗战。

  1942年,中行成为国际贸易专业银行。

  1949年,中行获得新生。

  1950年-1976年,中行发挥外汇业务优势,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发展。

  1980年,中行加强外汇管理,发行外汇兑换券。

  1985年,中行发行中国第一张银行卡。

  1986年,中行珠海分行投入使用我国第一批自动柜员机。

  1994年,中行转制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2001年,成立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2004年,中行整体改制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中行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

  2008年,中行作为北京奥运会银行业唯一合作伙伴圆满完成各项奥运金融服务。

  2010年,中行总市值达139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六位。

  2011年,中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是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