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干农活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干农活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干农活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雷锋纪念馆里再现了雷锋在团山湖农村驾驶拖拉机的场景。
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干农活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的雷锋故居。
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干农活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干农活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本报记者奔赴雷锋家乡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 听亲友讲述一个真实的雷锋

  雷锋与童年挚友谢迪安在滚铁圈。

  在雷锋22岁的短暂人生中,有18年是在家乡湖南长沙望城县(现望城区)度过的。他是一个历经旧社会苦难的孤儿,他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少先队员,他是望城县的第一名拖拉机手,他又是爱美喜欢照相留影的时尚青年……

  爱美、调皮,喜欢表演,着迷小说和诗歌创作,情窦初开的他还有过一段朦胧的情感。这就是本报记者在望城县了解到的有血有肉的真实雷锋。

  文/图 特派长沙记者廖靖文、章程

  苦难童年

  五名至亲惨死成为孤儿

  “出生后亲眼看着五个亲人相继离去,最后一家六口只剩下他一个,不到7岁就成了孤儿,雷锋后来的爱憎分明也是这段经历决定的”。80岁的雷锋堂哥、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说。

  母亲自尽后振作懂事

  2月下旬,在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的一片林荫里,记者找到了雷锋故居,这是一座两间半的土砖茅屋,房子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原地基上重修的,而简单的陈设都是雷锋当年使用过的。屋中间的卧室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衣柜。

  墙上的介绍写着:雷锋的父亲、哥哥、弟弟先后在这间房子里死去,母亲也是在这间房子里悬梁自尽的。寥寥话语道尽了雷锋童年的苦难。

  雷孟宣说,雷锋原名雷正兴,因出生在庚辰年(1940年),乳名叫“庚伢子”,一直到了他离开家乡到鞍钢工作前,才将“雷正兴”改名为“雷锋”。雷家是大地主唐四滚子的佃农,战乱饥困的情况下,爷爷、爸爸和哥哥、弟弟先后病死。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张元满两个人。

  71岁的谢迪安老人是雷锋幼时如影相随的挚友,既是一个院子里的邻居又是同学,后来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我亲眼看着他哥哥和妈妈相继离世,尤其是庚伢子妈妈,那个场面我至今印象还很深刻……”谢迪安回忆,那是1947年的中秋节之夜,大伙都到了河边赏月。赏完月正要回屋里睡觉,雷锋妈妈雷一婶却拉着庚伢子进了六叔奶奶的堂屋里,说让庚伢子今晚跟奶奶睡,她有事要回娘家去一下。第二天天刚亮,谢迪安就听见雷锋在自家屋里嚎啕大哭,等大伙冲进房间,就看到雷一婶悬吊在床前的房梁上,已经去世了,“庚伢子一直跪着痛哭,拼命叫妈妈,久久不愿起身”。

  “我儿时印象中,雷一婶是非常善良、贤惠、能干的,也很要强,庚伢子的样貌和很多优秀品质都像他妈妈。”谢迪安说,雷一婶特别疼爱儿子,雷锋也十分孝敬母亲,虽然生活很苦,勉强能够维持生计。但是雷一婶却被地主唐四滚子的儿子、唐七恶少一再纠缠,最终选择了离开人世,留下了年少的雷锋。“母亲离去后,庚伢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没有因为悲痛而消沉,反而很快就振作起来,表现得很懂事和成熟。”

  也有淘气捣蛋的童趣

  当时的条件十分穷苦,乡亲们本身也吃不饱,“但都很可怜庚伢子,希望他家能留下唯一的血脉,尽力去接济他”。邻居贫苦的六叔奶奶收养了雷锋,因为家贫,婶婶对收养他颇有怨言,雷锋并没有因此计较。六叔奶奶去世后,九叔奶奶继续收养了他。

  “其实,雷锋小时候也挺淘气”,话题一转,谢迪安说起他和雷锋小时候的趣事,他们一起捕兔挖笋,下塘玩水、捉鱼捞虾摸螺蛳,上树摘桃砸李、掏鸟窝,到路边菜地里摘地主家的黄瓜,做过不少捣蛋事,“虽然家庭悲惨,但小孩子的乐趣他也有”。

  活泼少年

  读书刻苦 酷爱文艺热心助人

  “现在很多人想不通雷锋为什么会做那么多好事,甚至有个别人存在怀疑。正是因为童年苦难的经历和解放后得到的帮助,雷锋对党、对人民、对社会有着无尽的感恩之情,一直以感恩报恩的情怀去做人做事。”

  雷孟宣老人说,1949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开进了安庆乡,雷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身后乡长送雷锋上学

  在雷锋纪念馆里,用蜡像再现了安庆乡乡长彭德茂送雷锋上学的场景。人力车夫出身的彭德茂是雷锋父亲生前的好友,将雷锋视为亲儿子。1950年夏末,人民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到小学免费读书。开学第一天,乡长彭德茂亲自送他上学。“上学是雷锋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这一年土改后,县政府分给了他2.4亩地,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后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雷锋主动把这2.4亩地全部入了社。

  小学六年里,除了一段时间在不同学校,雷锋和挚友谢迪安一直是同桌。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少年雷锋的一言一行在谢迪安心中仍难以忘怀。“他总是表现最活跃的,成绩虽不是最好却是最用功的,总是跟我说‘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不刻苦不行’”。当时班里的同学编过一个顺口溜:“小小雷正兴,家里贫又穷,赶路几十里,早到第一名,学习他很好,活动他最行。大家学习他,争做好学生。”

  “雷锋是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跳舞、演话剧、打鼓样样精通,还做过旗手、中队委员,不管做什么他都干得很出色,因为勤奋刻苦,也是学校第一批少先队员。”谢迪安说,雷锋有着很强的音乐细胞。“五年级学校新添了两台洋鼓,大家连鼓都没见过,更别提会打鼓了。辅导员现场选拔,谁敲得好就给谁敲”,打鼓讲究的是节奏感,“同学一个个都败下阵来,而雷锋和我却一试就成功了”。

  “这不是我俩有啥天分,而是雷锋有个表演皮影戏的堂叔”,在家里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两个小孩耳濡目染,在音乐和表演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六叔爷爷家里就放着锣鼓,我们常常敲”。雷锋不仅会打鼓、演话剧,还有着一副好听的嗓子,“我时不时都会听到庚伢子在哼着小调”。

  雷锋爱美的特点从小就表现出来,他最早的照片上,居然留着当时鲜有的分头小刘海发型,非常时髦个性。

  向同学推广普通话

  谢迪安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在同辈的长沙人里非常罕见,他归功于是雷锋当年在班上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成果。“五年级时,学校开始开展学普通话活动。长沙人学讲普通话,难度很大,不少人不愿学。雷锋学得很积极,还跟我约定要带头学习,我们俩用普通话交流对话,带动班上其他同学也说普通话。”

  雷锋热心助人的品德在那时已经显现,“背小同学过水坝、帮孤寡奶奶砍柴挑水,这些都是确有其事,不是一次两次,是常年都这样做”。有这么一件助人的趣事记在雷锋老师的本上:同班同学朱海涛写字马虎,雷锋经常劝导和帮助他,小朱也没有改正。后来雷锋想了一个好办法,一天早上悄悄用薄纸蒙在朱海涛的作业上面,临摹他的字,再请朱海涛来辨别薄纸上写的字。“朱海涛根本认不出,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写的字,觉得十分惭愧,改掉了写字马虎的坏习惯”。

  时髦青年

  爱穿白衬衣 口袋别钢笔

  在过去的50年里,雷锋更多是以军人形象留在国人记忆里,一些年轻读者也许并不知道,雷锋在家乡时就曾当过通讯员、公务员、治水模范,还是望城县的第一位拖拉机手。成为报刊上宣传的优秀青年,自己也在报刊上撰写过文章,甚至创作过小说和长诗。在每个岗位上都表现出色,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螺丝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小就体现出“螺丝钉精神”

  “当时党的号召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雷锋是最听党的号召的,大部分的同学都选择升学,他并不看重升学,没考上好中学就决定留在乡里。”谢迪安回忆,雷锋最初在生产队帮忙,“他的农活干得非常好,水平比老农民还高”。

  几个月后,勤快机灵的雷锋被当初送他去读书的彭德茂乡长调到乡政府当通讯员,工作主要是送信、传话、接待客人、打扫卫生等。两个月后,雷锋成为县委一名行政级别最低的公务员。

  “公务员经历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雷孟宣说,在县委能接触到领导又能接触到老百姓,使雷锋比一般的同龄人要见多识广,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并做出成绩来,这就是后来全国闻名的‘螺丝钉精神’的最早体现。”

  成为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

  雷锋真正被家乡人民广为知晓,是成为望城县的第一位拖拉机手。1958年春天,望城县决定在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国营农场,这个决定得到上级的支持,还分配了一台拖拉机指标,并批准成立拖拉机站。那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拖拉机,主要靠进口,所以指标异常珍贵,但有了宝贵的指标,还得再筹钱购买。

  当时县里财政紧张,县团委就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捐款。雷锋把自己积蓄一年多的20元捐了出来,这成为一次改变雷锋命运的捐款。赵阳城老书记回忆,当时大部分青年的捐款都是几角,一元已经算多了,20元差不多是雷锋一个月的工资,十分令人瞩目,称得上是笔“巨款”。望城县委经过集体研究,鉴于雷锋对购买拖拉机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决定选派他去团山湖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

  雷锋驾驶拖拉机的场景在纪念馆核心位置得到再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当时的文章记录,雷锋仅仅学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驾驶拖拉机。

  白衬衣领子翻到外套外面

  翻开雷锋的照片,很容易发现雷锋的造型透露着时髦:把白衬衣领子翻到外套领子的外面,口袋里别着根钢笔。雷孟宣说,“这样的装束在当时是很时髦的,青年人里也没几个懂得这样打扮,显得很突出”。

  “他总是梳着整齐的发型,每当走到能照见人影的玻璃窗前、清水池边,都要拉拉衣襟,整整头发,做出一副精神百倍的样子”。

  雷孟宣还回忆了小雷锋爱美的一个细节,“土改时他分到一件白衬衣,很是喜欢,天天都穿着去上学”,老师还为此问过雷锋“你这白衬衣有几件呀?”小小的雷锋顿时煞红了脸,忙向老师解释着:“哪有几件,就只有分到的一件”,正是因为雷锋每晚回家都会亲手把它洗干净,这仅有的一件白衬衣才能洁白如新。

  朦胧爱情

  “我怎么不爱她呢?我爱全国人民 !”

  18岁在团山湖农场的8个月成为雷锋在家乡最美好的时光,除了开拖拉机,他还学会了骑马,尝试写散文诗歌,还与农场女工发生了一段朦胧的情感……

  在湖南雷锋纪念馆,一位少女的独照却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曾被猜测为雷锋初恋情人“黄丽”——王佩玲。

  “王大姐以前每年至少都会来馆里3次,每到雷锋的生日、纪念日还有忌日都会过来”,在雷锋纪念馆工作9年的讲解员余畅介绍,“她每次来看着雷锋的这些照片都是眼泪直流,尤其是在(团山湖农场岁月)展柜前驻足半天”。

  1958年春,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学开拖拉机,由此结识了年长3岁的王佩玲。两人因书结缘,时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渐渐地成为了好朋友。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本红皮笔记本,笔记本里头还夹着一张雷锋的全身照,背面题写着“送给王佩玲同志留念。雷正兴赠。1958.3.13”。

  雷锋和王佩玲的好友关系在那个年代也遭遇到猜疑,农场里有些人曾单独找两人谈话。据雷孟宣回忆,时任团支部书记的李国华后来亲口告诉他,“我曾找小雷谈话,问他爱王佩玲同志吗?”而今说起这件事,已届80岁高龄的雷孟宣一脸笑意地卖起了关子:“你们猜猜庚伢子是怎么回答的呀?”而后一脸激动地复述着雷锋的回答:“我怎么不爱她呢?我爱全中国人民!”

  王佩玲之于雷锋,有人说是初恋情人,有人说是知己,也有人坚定地表示“纯粹只是位要好的姐姐”……不管答案是什么,两人之间那段隐约的朦胧情感是真实存在过的。

  三改名字 离开家乡

  1958年8月,那时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运动。雷锋又一次选择了改变命运的道路:决定报名应征鞍山钢铁厂的招工,去支持国家工业建设。在报名表上,他第一次填上了“雷锋”这个新名字,取代本名“雷正兴”。

  雷孟宣说,雷锋改名的原因是“正兴”这个名字有寄望家族兴旺的意味,“他说家都没了,还用这个名字干嘛呢,于是请县委的领导替他改一个名字,本来改的是‘雷峰’,取奋发向上、攀登高峰之意,后来才改为‘冲锋在前’的‘锋’”。但实际上,雷锋在到了鞍钢之后,同时使用“雷峰”和“雷锋”这两个名字。

  1958年11月中旬,他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到达辽宁鞍山。入伍后的1961年秋天,雷锋出差时曾经回过家乡一次,“下午回来停留了几个小时,看望了九叔奶奶和一名小学同学就离开了”。

  这一别,也成了雷锋和家乡的永别。

  雷锋精神50年·我的雷锋故事

  为纪念雷锋精神50年,本报开设《雷锋精神50年·我的雷锋故事》栏目,请来电话或发邮件讲述你的“雷锋故事”,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感动,为社会添份温暖。

  报料电话:020-81919191

  传真:020-81882345

  Email:zwzx@gzdaily.com

  也可登录大洋网,说出你的雷锋故事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115033/index.shtml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