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市民表态:在理解支持中多了责任

  “美好的生活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赢得,畅通的交通需要广大市民参与才能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今日的不便,一定能够打赢今天这场交通大会战,一定能够早日建成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让广大市民早日享受出行的便捷舒适。”昨日,《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公开信》在本报刊发后,一股情真意切、满含民生情怀的暖流直达老百姓的心田。交通施工带来阵痛的同时,更带来城市交通设施的新发展、大飞跃。对于这一点,市民们在理解中又多了一层支持与责任。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成都市交管局、成都市建委、成都市交委等道路建设相关部门领会、落实公开信精神的具体举措。另外,市民对于公开信内容的种种反响,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如果你有什么话语想表达,也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962211。

  公开信赢得市民支持

  相信“阵痛期”会很快过去

  “看到这封信觉得很欣慰,不方便都是暂时的,我们都很理解。”昨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公开信,市民看到后纷纷表示要克服眼前的困难,支持城市建设。水碾河路北社区还专门组织居民开会,一方面传达公开信的具体精神,另一方面也让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近段时间主动适应交通不便的心得。

  一大早就看到了公开信

  相信“阵痛”很快会过去

  昨日下午两点半,水碾河路北社区活动室里坐满了居民。在安排社区工作前,路北社区的李书记拿出报纸,宣读市委、市政府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公开信。“这个我一早就看到了,市委、市政府都给我们写信了,我们肯定要支持体谅嘛!这段时间修路,我女儿为了准时上班,每天都要少睡20分钟。不过我觉得这些都是暂时的,等路修好了,地铁完工了,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大家都克服一下,很快就过去了。”居民周大姐马上表示了理解。“以前每天下班,她男朋友小林都要送她回来,开始施工之后,她就没让小林送了,开车过来确实不方便,也会进一步添堵。”

  施工期间,为了尽可能减小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成都年内将新增2000台公交车、新开支线50多条,出车频率也要相应提高。公开信中提到的关于公交线路调整和优化的消息让路北社区的居民很高兴。“我们是老小区,大多数人出行都是坐公交,现在很多路段管制了,开车出去就是添堵,公交车显得更加实用。如果公交车覆盖范围扩大,车辆数增加,我们出行要方便得多。”居民张大姐对公交车充满了期待。

  彼此交流心得

  相互支招避堵

  双桥路开始施工以后,20路和341路公交车都改道了,路北社区居民失去了两条出行的“主打”线路。“看病不方便,以前去二医院,门口直接坐公交车就到了,现在只有走路去了。”陈婆婆告诉记者,她每个星期都要去二医院看病,有时还要去几趟,公交车改道了,打车费用高,她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走路前往。“距离也不是很远,吃了早饭慢慢过去,就当散步。我本来就有晨练的习惯,走路也是锻炼的一种形式嘛。”现在,陈婆婆还找到了伴儿,几个邻居也面临和她一样的问题,她们总是结伴而行,一路上有说有笑,也不觉得远了。

  路北社区靠双桥路方向的出口不能通行了,陈先生每天早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挪车,然后从成都饭店旁边的门驶出。“大清早车被卡在里面动不了,我只有在楼下大吼,让车主下来挪车,影响大家休息我也不好意思。后来我们几个车主都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头一天就商量好,要早走的停外面。第二天如果有变化我们也可以电话联系,不会吵醒其他邻居。”此外,陈先生还经常和几位车主交流出行线路,讨论怎么走才不堵。“既然阵痛是短暂的,我们大家一起克服克服嘛,市委、市政府都说得这么清楚了,我们市民肯定要支持,这也是我们交通参与者的责任。”

  改乘公共交通工具

  不给城区交通添“堵”

  其实,不仅路北社区的居民表达了对公开信的支持,我市其他社区的居民同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支持。

  市民顾先生在小南街附近上班,由于蜀都大道西段的改造工程,他单位附近变得异常地拥堵。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现在的这个“堵局”表示理解。“其实在改造前,单位上很多同事都在说这条路应该修整一下了,现在开始改造了,虽然对我们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想到未来出行的顺畅也就觉得理解了。”顾先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三环路在改造的时候,中心城区的交通也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但是改造完成后大家在感受到三环路的便捷后,也开始懂得“一时的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方便”这个道理。“现在的情况其实和去年一样,大家的理解很重要。”他告诉记者,为了不给现在的交通建设添“堵”,自己已经开始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了。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武成大街,现在这条街由于地铁施工完全封闭了,留给行人通行的道路只有一米多,要是两人并排走的话,必须有一个人要侧身通过。”住在书院街的华小姐告诉记者,现在她上班因为地铁施工而变得不是很方便。“但是我一想到这个地方将有地铁通过,以后出行会变得很方便,我就很激动,这段时间的不方便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了。”

  本报记者 晨迪 周海波 杜文婷 张晨曦

  摄影 杨永赤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