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学生偷钱怕“穿煲” 给班干部塞“封口费”

  

小学生偷钱怕“穿煲”给班干部塞“封口费”

  事件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避免孩子受世俗影响 家长正确引导很重要

  小学生因一时贪念,偷拿了同学的利是。没想到,东窗事发却牵出了另一场“大案”。原来,该孩子曾将父母的钱偷出来“摆阔”,因担心班干部将自己乱花钱的行为告诉班主任,就拿出一部分钱给知情班干部,用于“封口”。而有的班干部因心虚不敢收钱,这名学生还使出“不要不行”的强制措施。近日,在谢岗镇中心小学发生的这一事件引起了老师与家长的热议。

  记者昨日从事发学校获悉,目前,涉事班的班主任已妥善处理此事,并且对孩子进行了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

  文/记者董哲

  事件:

  小学生背地拿钱人前“摆阔”

  2月17日上午正值周五体育课,谢岗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小欢(化名)却在教室里急得团团转。“身上揣着615元的开年利是可不能带着上体育课,但是我把钱放在哪里呢?”心急之余,小欢脑子里却忽然闪出一个“怪”点子。

  “干脆把钱放进同学小东的桌子抽屉里算了,这事肯定谁都不会想到。”于是,小欢在慌乱中把钱塞进了后排座同学小东的抽屉里,可没想到上完体育课的小欢赶到教室里发现,钱竟不翼而飞。

  伤心了半天的小欢在下午突然发现,小东的同桌小强送给了同学好几支价值12元/支的圆珠笔,“一直家境不怎么好的小强怎么突然出手那么大方?他是不是拿了我丢失的利是钱?”于是小欢放学回家后将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打电话向班主任进行了反映。

  令谁都没想到的是,班主任黄老师和教导主任在一番调查后“惊奇”地发现,小强不但拿了小欢的利是钱,还在帮父母算钱时偷偷将1000元装进了自己的口袋,然后在学校里跟同学“摆阔”。

  调查:

  怕老师怪自己乱花钱“贿赂”同学

  据班主任黄老师介绍,小欢的利是确实是被小强拿了,但小强给同学买笔的钱“是他从自己家里拿出来的,因为怕我发现他去买那么贵的笔,所以笔还是让同学帮忙买的。”黄老师告诉记者,小强让科代表帮忙出去买“高价”笔的事,后来让其他班干部知道了。

  “我平时要求班干部发现班上有什么异常问题,要及时告诉我。”黄老师说,可能是小强害怕班干部向她“告密”,他就想用从家里偷出的钱“封口”。

  “他从家里拿了1000元,分给班干部两百多元。”据黄老师介绍,当时分钱给班干部也是有多有少,多的一百,少的五十。一位家长向记者透露,当时有些孩子因怕事情败露不敢要,但小强还是硬塞给这些同学。

  后来,由于小欢的利是钱找不到了,在老师了解情况时,小强偷拿家里钱的事就被揭开了。事后,拿到小强的钱的班干部也都把钱如数还给了小强。

  黄老师称,“孩子当时发现同桌小东的抽屉里有钱,可能也是起了贪念,才将小欢的利是钱拿走。”黄老师还告诉记者,事发后,她在班会上向全班同学表示,不想公布当事学生的姓名,希望孩子自己将拿同学的钱归还,后来小强偷偷地将利是钱分文未动地放回了小东的抽屉里。“我事后私底下对小强进行教育,他的认错态度非常好,现在还是每天开开心心来上学。”

  学校:

  家长应正确引导

  全程处理该事件的黄老师认为,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最关键。“这位孩子的家境在班上并不是很好,平时可能有点自卑。自己忽然手上有这么多钱,就很想在同学面前炫耀一下。”

  据黄老师介绍,小强的父母也是在学校告知后才知道孩子偷用了家里的钱。班主任黄老师认为,孩子家长由于没有做好对孩子的引导与监管工作,可能才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谢岗镇中心小学的罗校长告诉记者,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长除了配合学校教导他以后不要再拿别人的东西外,还应继续信任自己的孩子,孩子一时有这样的行为,家长自己也存在一定的责任,所以一定要和学校一起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声音:

  孩子对偷与拿没有绝对概念

  莞城区一所小学的刘老师表示,大多数孩子对偷与拿没有绝对的概念。在拿同学或家里钱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属于盗窃。

  但塘厦大江源学校的赵老师则认为,杜绝孩子发生此类事件,“可以通过好学生的言行来引导和熏陶差一点的学生,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土壤。”

  “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如果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受世俗因素的沾染,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不利。”怎样去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樟木头中心小学的何老师则认为,孩子的家长在其中就起着关键作用。

  各方说法

  市民:

  引导孩子积极改正

  “不管是什么情况,老师要一方面积极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也要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市民田先生对于此事表示,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家长有知道和了解孩子行为的权力。同时家长也务必高度重视孩子在学校的这种行为。“批评教育并不是关键,指出问题的危害之处,引导孩子积极去改正问题,才是解救孩子心理劣根的重点。”

  市民孙女士向记者表示,其实孩子偶尔出现一次这样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对于一些“惯犯”的学生,那么孩子的家长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我还是建议家长找一下心理医生,把孩子的此类行为杜绝在萌芽当中。”

  专家:

  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教师、知名独立评论人胡乐乐认为,在学校里,老师经常会碰到学生侵占同学钱物的事情。当然,也会遇到偷钱怕“露馅”而给知情的班干部和或别的同学“封口费”之类的在大人看来蛮有趣的事情。

  胡乐乐进一步剖析说:“对于一二年级这样的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一些孩子确实存在对‘偷’和‘拿’概念不清、性质不分的事实。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酌情采取合适的做法。如果孩子确实对‘偷’和‘拿’概念不清、性质不分,那么就首先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偷、什么是拿,以及它们的性质区别。如果孩子‘明知故犯’,这就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了。”

  “对于惯犯学生,则需要家长找相应的心理医生和行为矫正专家进行有效地干预。”胡乐乐同时指出,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未成年人学生的偷窃行为,无论是偶尔的,还是经常的,老师都应该不公开其姓名,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脆弱心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