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来论●装清廉的贪官和躲猫猫的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5:30  重庆时报

  日前,湖南省株洲市中级法院对湘潭市原副市长朱少中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二审判决。这一判决让朱少中曾经苦心经营的“清廉”形象一落千丈,由此也揭开了其非同寻常的“双面”人生。(2月28日《检察日报》)

  没有贪官会去宣扬自己的贪得无厌,但贪官伪装成“反腐先锋”的高调却不多见。而贪官之所以能长期获得“反腐清官”的美誉,或许说明了时下反腐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朱少中满口反腐倡廉,背后贪污受贿,也并非是隐藏技术有多高超。据报道,其收受财物次数频繁,且多是在节假日、过生日及各种婚丧嫁娶事宜期间,人情往来的面纱根本遮掩不住贪婪的影子。而在权钱交易的利益纽带上,朱少中的疯狂敛财与其他贪官的路径也无本质的区别,怎么可能不露马脚?

  事实上,一个贪官的落马,不仅暴露出监管和监督的虚置和缺位,更反衬出某种不健康的“躲猫猫”式团体生态。官员清廉不清廉,“圈内人”和“身边人”最清楚,所谓清廉的外表不过是皇帝的新装,腐败的内核却被选择性地无视了。只有在利益不均衡的情况下,这种群体生态才可能被打破,“内讧出贪官”和“小三反腐”等乱象正是出于此因。

  某种意义上而言,以权谋私或者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本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带有某种群体联动色彩。权力的滥用如果离开了“捧场”和“配合”,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曾经有这么个贪官,一方面称“之所以收了那么多钱,是因为自己没能管住自己”,另一方面又抱怨说,如果纪委、检察院能够及早对他进行预防腐败、廉政警示谈话,他就可能不会犯罪。受贿千万元,反怪组织没提醒,这种忏悔词听起来挺幽默,其实发人深省。制度对于腐败之所以不能及时发挥预警功能,根源就在于:一方面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出现太多打折扣的现象。

  陈一舟(山东 职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