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推荐●源远流长的官办工程采购怪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5:30  重庆时报

  近日媒体曝光高铁建设中存在的奢侈浪费现象,如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一个色理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一张单人坐椅2.2万元。

  官办工程采购的贪污腐败,是历史悠久的事情,在清朝,就有专门的名词形容它,叫作“浮冒”。“浮冒”,这是清朝工部则例法律术语,大意就是虚报价格,谋取利益。

  以清朝为例。清朝最大、最花钱的工程,应该是治河。道光朝河工费用一项即耗去国库存银2亿~3亿两左右。道光满腹牢骚地质问河臣:“似此逐岁增加,年复一年,伊于胡底?”这个问题,其实他爷爷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了。乾隆皇帝说:“外省工程无不浮冒,而河工为尤甚。”

  官办工程中的“浮冒”经费,当然不会被某一个人拿走,参与分肥的人数众多。只要是略具规模的官办工程,从启动到核销,都有一套复杂程序,几乎在每一道环节上都需要银子通关。在这种贪官污吏集体分肥的体制中,谁如果坚守原则拒绝“浮冒”,反而成为官场的异类,不能存身。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五月,一场大火将乾清、坤宁两宫烧成灰烬。皇上皇后没有房子居住,灾后重建工作马上展开,工部营缮司郎中贺盛瑞为工程总指挥,历时两年而竣工。工程完工核算,用了72万两银子,比预算节省了近90万两。显然,实际用银不到预算的一半。节约应该受奖,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次年的年度考评中,贺盛瑞不仅没有因此升职,反且被贬到地方去了。

  贺盛瑞听说被贬官的理由是有人告他贪污工程款,于是他写了《京察辨冤疏》,向皇上汇报工程财务,把工程各项开支的详细账目都开列出来。但是材料并没有送到皇上手上。贺盛瑞又写了《冬官罪案》,将整个工程过程公开。但贺盛瑞直到死在地方官任上,也没有等到申冤的那一天。公元1616年,也是他死后一年,他的儿子贺仲轼根据他留下的材料写了一本书,名叫《两宫鼎建记》,继续为贺盛瑞所受的冤屈鸣不平。贺盛瑞生前的朋友邱兆麟应邀写了序言。邱兆麟在序言中一针见血指出贺盛瑞受冤屈的根本原因。邱兆麟说,朝廷兴建乾清宫、坤宁宫这样的大工程,各项费用原来都是有标准的,而贺盛瑞却为它省了90万两。“夫此九十万何以省也?”这90万“是力争中珰(太监)垂涎之余,同事染指之际者也。”你省下了,是“割中珰之膻,而形同事之涅”,既断了太监们的财路,又对比出同事的贪污,人家还能饶了你?

  哲人说,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今日高铁的怪象,正是历史上官办工程浮冒顽症的自然延续。今日之官办工程,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是历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浮冒怪象,一定会层出不穷。(作者:梁发芾,原刊于2月28日《新快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