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6:30  东方早报

  倪世雄 潜旭明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在这“改变世界的一周”里,中美两国领导人本着超越分歧、寻求共识的精神,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2月28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代表中美两国在上海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亦称《上海公报》。《上海公报》包含共识与分歧、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富有创新理念和谅解精神,从此载入国际关系史册。

  《上海公报》体现四原则

  《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加快了关系正常化的步伐,1978年12月16日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如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问题,经历曲折。中美在建交前后就遭遇了售台武器问题,1982年8月17日发表的《八一七公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对中美关系面临的台湾问题起了缓冲作用,有利于中美关系在1980年代的初步发展。这样,从《上海公报》到《八一七公报》的10年多时间内,中美两国发表的三个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发展树立了三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是指导中美关系的重要文件,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基础。这一基础尤为反映在三个联合公报所体现的四个原则上,即一个中国原则、和平共处原则、反对霸权原则和求同存异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上海公报》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台独,反对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

  和平共处原则:中美两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反对霸权原则: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求同存异原则:两国存在分歧,甚至冲突并不奇怪,应对话,不对抗,通过谈判协商对话来处理和解决,不断扩大共同点,缩小分歧点。

  三个公报原则应与时俱进

  40年来,中美关系与指导其发展的三个公报经受了种种考验,现在中美面临着双重使命:一方面,维护三个公报的重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它们并没有过时;另一方面,应该与时俱进,把三个公报体现的四个原则在国际形势出现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发扬光大,弥补其历史局限性。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发表了具有41点内容的《中美联合声明》。《中美联合声明》重申,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上海公报》发表40年来又一重要的历史文件,其内容和精神实质与《上海公报》等三个公报一脉相承。

  2011年12月6日,习近平副主席在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时表示,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要有效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2012年2月13日,习近平副主席在访美时,就如何建设好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谈了四点看法。一要镜鉴历史。40年来中美关系发展有4条历史经验:双方共同利益是内生动力;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制度保障;相互了解和战略信任是重要前提;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是前进推力。二要登高望远。三要互尊互信。四要互利共赢。

  中美应坚持四个观念

  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中美两国应该遵循《上海公报》等三个联合公报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努力树立和坚持以下四个观念:

  1.全局长远的战略观。中美两国应以宽广深邃的战略眼光和互利合作的时代思维,共同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合作发展的大局。

  2.求同存异的利益观。中美应努力寻求国家利益汇合点,减少冲撞点,扩大共同点,缩小分歧点。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放一下,不要让在某一问题上的分歧影响中美关系的全局和总体发展。

  3.互利双赢的合作观。中美应加强合作对话,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完善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关系从冷战时期对付共同的苏联威胁到冷战结束以来寻求共同的合作基础的转换,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夯实新的支持基础。

  4.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中美关系现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两国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

  纪念《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的同时,我们期待,中美有愿望有勇气有智慧跨越阻碍,征服艰险,维护和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两国关系,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