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还能活下去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7:00  解放日报

  文/严敏

  今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似乎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美国电影业持续低迷之时,在胶片时代即将结束之时,在各种美学艺术风格纷呈之时,本届奥斯卡奖将起着标杆的作用。

  金融海啸后,美国电影业一度因 “口红效应”而勃发。 2009年度的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数均创新高。然而2010年度却急转直下,票房虽然仍有105.5亿美元,但那是拜赐于票价从上一年的 7.5美元/张涨至 7.89美元/张(3D、 IMAX的票价则高达18-20美元/张),否则会跌得很惨。观众人次则剧减10%,仅为12.9亿,是自1996年以来最少的。而票房破亿的影片仅13部。面对如此的惨跌, 《华尔街日报》直呼“2010年也许是美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年”。好莱坞网站上有人则称:“观众人次作为好莱坞 ‘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数,显示出电影工业 ‘病情相当严重’。毕竟在数字时代,成本越来越高,而观众越来越少,这不是电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84届奥斯卡奖是以2011年度的美国电影为主要遴选对象。然而,去年美国电影的业绩仍没有起色。即使进入暑期档这一票房约占全年40%的黄金季,尽管总收45亿美元,但观众仅5.58亿,为近10年第二个最少。美国影评人给所有夏季影片打的分数为C+至B-。至于秋季档和圣诞档,好莱坞寄予厚望,但出彩的影片仍不多,依然由续集片、 3D片和传记片唱主角。据统计, 2011年的票房 (还包括加拿大)仅102亿美元,观众人数仅12.8亿。业绩的不给力,使得第84届奥斯卡奖同第83届一样黯然失色。正如 《今日美国报》所言: “今年是十分差劲的一年,前8个月上映的影片中能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集体记忆的寥寥无几。”

  如今在美国,影片的制作成本和营销成本不断上涨,而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次逐年下滑;融资发生困难,只得向国际品牌筹资,大搞植入性广告;创意枯竭,闹剧本荒,改编的和抄袭的越来越多。而从另一方面看,美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比例因商业大片叫座而逐年增长,例如2010年约占总票房的70%。这迫使好莱坞改变制作路线,据 《华尔街日报》载: “好莱坞电影一向是美国价值的象征,但是现在其外国色彩越来越浓。多家公司以韩国和巴西市场为目标,进行融资,制作适合这些国家观众口味的影片,更有的片商甚至翻拍 ‘宝莱坞’歌舞片。”这也迫使 “小金人”转向青睐非美国影片,今后奥斯卡奖将越来越国际化。

  在如此背景下,第84届奥斯卡奖的特点是:总体水平不高,缺乏第82届的 “创意勃发”;基调是复古, “旧”题材和风格的影片较多;非美国影片和电影人,甚至非英语国家影片和电影人同美国影片和影人展开对决;第83届走俏的传记片面临 “无声片”和伦理片的挑战。

  电影问世115年以来,经历了有声、彩色、立体、宽银幕、宽胶片等一系列更新,又在近20年间从胶片时期转入数字时期。作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视听媒体,按理说其技术的不断精进只会大大丰富它的美学可能性和艺术表现力,从而使其更臻于完善。然而,在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媒体竞争和挑战之下,这门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却面临着一个 “继续生存”的问题。特别是在美国,好莱坞、评论界和主流媒体都在焦虑地谈论: “3D能拯救电影吗?” “动画能拯救电影吗?”都在怀疑地哀鸣: “电影死了吗?” “别的替代物是什么?”

  《纽约时报》影评专栏作家斯科特在 《电影死了吗?》一文中承认: “电影正经历着质量的全面下降,这已是业界广泛的看法。”当今美国最权威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有篇文章的标题叫《电影的突然死亡》,他曾长期认为电影的美学特性优于视频,但现在他无奈地感叹: “胶片之梦只能长存于我的希望之中,视频大有取代之势”,所以 “我的保卫战打完了,我的防线丢失了”。最近, “新好莱坞”时期闻名遐迩的女影评人宝琳·凯尔的评论全集出版,其书名居然是 《电影年代评论集》,覆盖的年份标明为 “50年代至90年代早期”。这反映出如今在学界心目中电影的地位已不那么举足轻重。

  近年来,西方电影界的头面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电影的危机,为使电影健康地发展,他们在理论上唱衰3D和数字技术。像贝托鲁奇就质疑3D的万能,认为其只适合于科幻片。加拿大名导伊戈扬断言:从全景到中景再到特写这一传统手法最富于叙事效果。他们都附和奥逊·威尔斯早先的观点——“黑白比彩色更富于色彩性,是演员的好友,因为黑白画面里的每一种演绎都更出色”。昔日的电影和电影人成了当今西方电影的热门题材,反映出西方电影人对黄金时期电影的自爱和对 “质量全面下降”的当代西方电影的焦虑。好莱坞在过去中寻找未来,眼下各大片厂都在抢拍返祖题材和风格的影片, “但它们均用21世纪的新技术拍摄,故不会显老”。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