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落实36条政策措施 推进深港深入合作嘉宾访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7:30  深圳特区报 微博

  

落实36条政策措施推进深港深入合作嘉宾访谈
“” 条
落实36条政策措施推进深港深入合作嘉宾访谈
马介璋
落实36条政策措施推进深港深入合作嘉宾访谈
陈文鸿
落实36条政策措施推进深港深入合作嘉宾访谈
刘佩琼
落实36条政策措施推进深港深入合作嘉宾访谈
施展熊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会长马介璋:

  “36条”每个细节都可落到实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德波

  1985年就来深投资,至今已27个年头,马介璋无疑是深圳飞速发展的一位见证人。马介璋表示,香港回归已15年,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沿袭了回归之前的模式,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凭着港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香港才有今天的繁荣稳定。今后,香港还应当从“36条”中寻求更多机遇,与深圳加强合作,实现新一轮发展。

  马介璋表示,深圳的全方位飞速发展有目共睹,这些都离不开深圳人自身的努力。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对深圳大力支持,同时,因毗邻香港,香港许多创新的概念,其产业化均在深圳得以实施,实现了港深的合作共赢。马介璋说,深圳与香港的发展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过去强调“优势互补”,今后港深仍要重视“优势互补”。

  马介璋表示,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提出了36条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规划也将香港长期的繁荣稳定列入其中。香港想做得更好,就需要从这“36条”中寻求更多的机遇,不能过分依赖过去的发展模式。同样,深圳也应当与香港一起参与“36条”的实施,如何携手合作以求锦上添花,是港深都必须积极探索的。

  马介璋表示,深化粤港合作,进一步说就是深化深港合作。前海地区是深圳目前最大未开发区域,是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启动区。从地理位置上讲,前海与香港一海之隔,具备天然的突出区位优势。前海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意义重大,在深圳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既是体现高效率的一个试验田,在区域合作上也具有示范意义,同时,它还能全方位体现深港合作,既是珠三角临近香港的端点,也是香港高端服务业向内地市场拓展的起点,发挥着深圳走向世界和香港辐射内地的“双跳板”作用。

  “每一条政策、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具体落到实处。”马介璋表示,在前海合作区的建设中,深圳与香港都应该抓准方向,应当思考将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合作,香港将以什么身份或地位来帮助深圳开发建设此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深港合作的作用,才能共同促进两地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香港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文鸿:

  深圳与香港的定位分工面临挑战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晓晴

  对香港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文鸿而言,仅仅在座谈会上谈“36条”是远远不够的。一直以来,他都非常关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他关心的是香港服务业如何与内地开放合作,香港如何更快速地融入珠三角区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香港与深圳今后如何定位和分工是需要考虑的,深港同城化还面临诸多挑战,这是需要两地持续努力的。”

  采访时,陈文鸿总爱向记者提问题。他分析“36条”,认为大多内容是讲贸易服务,因为服务方面的开放对香港很重要。这时,他抛出个问题:“至2015年,内地服务开放,那你说是单方面,还是双方面?是内地开放给香港,还是香港开放给内地?”还未等记者作答,他接着说道:“我认为主要还是以单方面为主,不能够全部开放。”

  陈文鸿一直关注前海的发展。他认为,从市场和经济的角度看,前海拥有发展物流和金融贸易服务等产业的良好机遇,但同时面临区域竞争激烈、交通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由前海看深港合作,他考虑的是:“香港跟珠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这是个大问题,现在看前海,有很多新的政策和规划,其目的都是实现一体化,这一点做得很好,香港需要做一些事情,加快实现与深圳的同城化。”

  当然,深港同城化的道路并不会太容易。“香港和深圳今后怎么定位和分工是很大的挑战,同城化无疑会给深港带来好处,对深圳乃至珠三角,香港的加入可以把国际化带进来,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难题,怎么把挑战转变为机会,这是我们需要做的。”陈文鸿预计,香港作为大城市,与珠三角融合后肯定会变得非常有竞争力,发展会很快。“广州的发展跟深圳不一样,香港要考虑如何与广州分工,与深圳,则是同城化。”

  对于“36条”在香港的影响,陈文鸿说:“‘36条’在香港宣传不够,这不是‘36条’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还没有长期讨论‘36条’,不是说落地就可以落地,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本版摄影: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何龙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太平绅士刘佩琼:

  港深合作应带动珠三角发展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德波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记者就如何利用好“36条”进一步深化港深合作采访了刘佩琼女士。刘佩琼认为,港深在经济结构上各有特色,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但港深合作还需解决经贸领域的一些具体的“分割”问题,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相关制度,最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刘佩琼说,深圳已是GDP突破万亿的大都市,有望很快赶上香港。深圳有自己独有的优势,面积比香港大得多,而且产业结构比较多元,有很强大的第二产业,包括高端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国内名列前茅。香港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贸易和贸易服务提供GDP超过50%,金融业则接近20%。香港现在的发展偏重于服务业,制造业式微,但近年来,自由行带动了整个香港的零售业和酒店餐饮业。目前,香港60%左右游客来自内地,可见香港的繁荣和内地密切相关。现在国家送来“36条”,这更加值得仔细研究。未来,香港和深圳应在经济上有更大融合,起到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作用。

  在经贸合作方面,刘佩琼建议,香港和深圳应联合在一起,变成经贸领域的大区域合作。深圳毗邻香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国内企业走向世界起着很大作用。具体而言,比如可以将深圳作为中间点,在香港也设立企业,通过上市或者其他方式,在香港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对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路径。

  在行业合作上,刘佩琼建议,目前自由行人数已达2000多万,但港深旅游合作还不理想,主要是模式不对。香港旅行社不能自己招内地游客,要经过内地机构,比如深圳一些机构,因此出现很多问题。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比不上旅游资源。深圳和内地可以尝试把香港旅游体制学过来,通过开放合作来改善。一些具体服务也不够深化。如香港人自驾游去桂林,手续麻烦。再比如说保险,内地保险行业和香港同业的合作还不够,很多复杂情况保不了。因此,港深合作还需要解决这种“分割”问题,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制度,最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寰(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施展熊:

  GDP不能成为深港发展最高标准

  ■ 深圳特区报记者王晓晴

  此次来深圳参加落实“36条”推进两地深入合作座谈会,施展熊非常高兴,他说:“《香港商报》编写的《36条与香港》这本书是对李克强副总理访问香港最详细的报道,中央政府提出扶持香港发展36条措施,不断关心香港的经济前途,这必然影响到粤港、深港互动和规划。”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深港将面临更多挑战。施展熊说:“深港在许多地方犹如兄弟登山,创出各自的格局。但是,深港面对外债压力,周边竞争压力上升,自身产业有待提升,面临转型的危机,所以两地必须要保持某些相对的优势,否则两个特区都会自我贬值。”

  施展熊预计,深圳经济超过香港是10年之内的事情。不过,他观点鲜明地提出:“GDP不应该是深港两地追求的最高标准,深圳必须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权衡。1992年我向深圳市政府提交过香港的看法报告,双重标准限制一定是深化两地发展最大的障碍。”据他介绍,香港政府报告当中也会提到GDP,但是香港不太重视GDP,市民更不会接受政府以GDP作为施政的指标。“两者差异说明什么呢?作为一个社会,GDP固然重要,但不能变成社会的单向共识。因为GDP不增长的时候,社会真正核心价值才能承受风险,这不是靠经济增长来维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GDP唯上发展阶段,已到了必须平衡的时候。”

  施展熊建议,深港不能把合作的眼光仅仅集中在经济环节上。他说:“要打破过去的习惯,切不可忽视共同建设软实力新的方向。深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对自身的利弊清楚不过了。如果要依靠老路,重作全国领头羊,我认为这个已经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我觉得,深港在推动两地社会道德法制精神、公平正义、文明价值等方面的合作,存在很大的空间。软实力建设应该成为两地发展的平台,迈出社会发展的共同步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