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中国城市建设缺乏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7:46  中国广播网 微博

  

  中广网北京2月29日消息(记者温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王澍夺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此人此奖也走出了专业的门槛,被中国很多民众知晓。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资料配图)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也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而48岁的王澍目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5月25日,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拉开帷幕,这也是该奖项第一次在中国举行颁奖典礼。

  一直以来,中国被戏称做“拆那”,满街都画着拆的标志,传统在被破坏,新的建筑却死气沉沉,传统和现代,王澍是如何选择,并获得业界认可的呢? 昨天晚上,中央台记者温飞在第一时间专访到了获奖后的王澍。

  把理想坚持得足够久

  记者拨通王澍在美国洛杉矶的电话时,他刚刚结束一场演讲回到酒店。虽然已经接近零晨,但王澍的声音里却听不到丝毫的疲惫。提起此次的获奖,王澍仍有些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王澍:我获奖有一个感触,就是突然发现,十年当中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不可思议的。我其实感觉挺复杂的,我做这些探索,虽然有学校支持我,我的朋友们,年轻的建筑师们支持我,但毕竟还是少数,这么多年做下来,蛮孤独的。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密,我说很简单,把你的理想持续够久的时间就可以的。

  

  象山校区设计被世界认可

  2000年,王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王澍是一位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建筑师。他提出重建本土建筑学的主张,专心于设计和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代表的独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对此,王澍表示,象山校区是由中国本土特点与现代建筑的相结合的一个实验,但没想到会被世界如此认可。

  

  

  

  中国城市建设缺乏思考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对此,王澍表示,这太过于褒奖自己。而对于很多人所关心的中国在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

  王澍:中国的城市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里面,传统的这部分被破坏的很厉害,有非常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可能是还发展太快,思考太少,就不认为这里面有太多的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它直接冲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反过来,我们这么大的人口,高层建筑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还是比较缺乏这种原创型的带有思考的探讨。

  王澍认为,作为一个当代的建筑师,或者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一定要对当代发生的问题有反应,有回答。

  王澍:当你看到到处都在拆老的建筑,有那么多的材料,原来非常有尊严的呆在老的建筑上,忽然变成了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反应,那说明我不是当代人,这是一个必须要做反应的。反过来,怎么反应,怎么样让这样的东西用有智慧的方法复活,能够让它在新的建筑中延展它的生命,这里有很多艺术上的技巧和探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