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曾褪色的主人公——盘点50年雷锋题材文艺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09:47  国际在线 微博

  新华网北京2月29日电(记者赵超)50年前,伟大的战士雷锋离开人世,留下同样伟大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要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要义。

  50年来,文艺工作者始终没有忘记雷锋这位主人公,没有抛却雷锋精神这一主旋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雷锋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

  50年与雷锋有关的文艺创作,50载雷锋精神的延续与弘扬。

  在文学世界里,雷锋是生动的主角,是雄浑的诗篇

  “你全身的血液,你每一根神经,都沸腾着对祖国的热爱,而你同时在每一天,每一分钟,念念不忘: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难的弟兄!……”

  1963年,雷锋因公殉职第二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著名诗人贺敬之深受雷锋英雄事迹鼓舞,怀着火一般的激情,写下了这样一行行慷慨激昂的诗句。

  这首长诗塑造了雷锋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赞颂了他无比崇高的精神品质。诗人以他对雷锋革命精神的真知灼见和对雷锋英雄行为的深切感受,从时代的高度拓展了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为这首诗出版了单行本,全书虽然仅有60多页,但发行量却突破16万册。当时,《雷锋之歌》对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欣起学雷锋活动的热潮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

  上世纪60年代正值诗歌创作繁盛时期,《你,浪花的一滴水》、《雷锋颂》、《唱给雷锋》等一批歌颂雷锋精神的诗歌广为传播,文学鼓舞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那个年代的过来人还深深记得,当时出版的《雷锋的故事》几乎是人手一册,那是一本全面反映雷锋生平事迹的读物。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直到现在还被许多人所钟爱,总发行量达到200多万册。

  1998年,作家殷云岭编著出版了30万字的《雷锋传》,雷锋的故事首次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文艺评论家认为,这本书客观、全方位、多视角地再现了这位平凡而伟大战士的一生。

  2006年,一本以全新视角呈现雷锋事迹的书《雷锋1940—1962》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本由年轻作者编著的书图文并茂,用轻快的笔触、流动的思绪诠释了他们眼中的雷锋和雷锋精神。

  2010年,作家黄亚洲出版了长篇小说《雷锋》。他表示,之所以写这样大部头的书,是因为“雷锋至今让我心潮起伏”。

  时代在发展,文学创作在前进。时至今日,有关雷锋题材的文学创作并没有随岁月而消逝,充分表明雷锋精神在今天并没有时过境迁,雷锋依然是这个时代一个不可替代的精神标杆。

  在文艺百花中,雷锋是动听的旋律,是绚烂的色彩

  今年2月20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启动了面向全社会征集评选“雷锋精神”主题歌曲的活动。主办方表示,通过这样举办的活动,希望能产生一首像《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样能够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歌曲。

  时间回到49年前,1963年3月5日,为了参加下午天安门广场纪念雷锋的集会,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安排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迅速创作一首适合合唱的歌颂雷锋的歌曲。两位快手利用中午吃饭时间,拿出了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首先在天安门广场唱响,很快就在军内外流传开来,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如今,这首歌已经传唱了近50个春秋,十几亿中国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学习雷锋好榜样》流行之后,众多词曲作家接连创作了一批歌唱雷锋、颂扬雷锋精神的歌曲,如《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雷锋,我们的战友》等。

  提到《雷锋,我们的战友》,它是作为电影《雷锋》的主题歌而流传开的。这部由董兆琪执导的电影用艺术手段再现了雷锋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去劳动现场做义务劳动、风雨中护送老大娘回家、替战友为家里寄钱等雷锋故事被影像再现出来。

  其后,在上世纪7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雷锋之歌》,上世纪9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少年雷锋》。

  1996年,用全新视角诠释雷锋精神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全国上映。影片反映了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在雷锋去世后的30余年里,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电影上映后,获得如潮好评。

  这部电影的编剧王兴东后来回忆道:“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写好雷锋题材的电影,关键是让观众愿意认同并重新建立起对雷锋精神,也就是做人的道德规范的信心。”

  去年,22集电视连续剧《雷锋》走上屏幕,关于雷锋的文艺作品仍在不断创作中。雷锋精神是一棵常青树,也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从诗歌、小说到电影、电视,与雷锋有关的文艺作品见证了人们对雷锋的追慕,对雷锋精神持久的坚守。

  在流行文化下,雷锋是正义的化身,是不朽的传奇

  2001年,一个叫雪村的音乐人因为一首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网络上走红而一夜成名。这首歌曲用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东北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勇救伤员的故事。在这首被称作“音乐评书”的作品中,雷锋精神成为其着力表现的主题。

  雷锋和雷锋精神就这样出现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有人说,这是对雷锋精神的“恶搞”,文化学者陶东风则指出,革命文化作为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本,迅速地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挑选、使用和消费。

  雷锋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出现,说明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雷锋精神这样能够体现道德凝聚力的价值取向。只不过,这种价值取向是通过人们更容易、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2004年,一家著名的网络公司推出一款名为《学雷锋》的网络游戏。游戏里的情节都是以做好事、遵守行为道德规范为核心来设计的。游戏过程中,玩家通过阻止反面角色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弱势角色获得分值作为奖励,但如果没有及时阻止身边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没有及时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就会被扣除生命值,直至游戏结束。

  这家网络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们开发《学雷锋》游戏,看重的并不仅是要选择一个名字叫“雷锋”的角色,而是倡导一种行为规范,在游戏当中,这种行为规范和雷锋意识是统一的。

  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嗅到雷锋的气息,从各地以雷锋命名的广场、街道、社区,到一直传承雷锋精神的雷锋小学、雷锋储蓄所,雷锋精神已经悄悄化作文化中一个闪光的符号,升华着人们的思想,提升着人们的情操,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纽带。

  雷锋精神的文化传播还在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在雷锋家乡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艺术团坚持排演花鼓戏《雷锋》;在辽宁锦州,全国首家学雷锋网站在2011年开通;道德模范郭明义一直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微博,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中……

  半个世纪时光,半个世纪追怀。盘点50年文艺创作中的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时代的标本,一个永恒的主题。雷锋,就是这样一位不曾褪色的主人公。

  在文艺百花中,雷锋是动听的旋律,是绚烂的色彩

  今年2月20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启动了面向全社会征集评选“雷锋精神”主题歌曲的活动。主办方表示,通过这样举办的活动,希望能产生一首像《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样能够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歌曲。

  时间回到49年前,1963年3月5日,为了参加下午天安门广场纪念雷锋的集会,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安排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迅速创作一首适合合唱的歌颂雷锋的歌曲。两位快手利用中午吃饭时间,拿出了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首先在天安门广场唱响,很快就在军内外流传开来,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如今,这首歌已经传唱了近50个春秋,十几亿中国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学习雷锋好榜样》流行之后,众多词曲作家接连创作了一批歌唱雷锋、颂扬雷锋精神的歌曲,如《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雷锋,我们的战友》等。

  提到《雷锋,我们的战友》,它是作为电影《雷锋》的主题歌而流传开的。这部由董兆琪执导的电影用艺术手段再现了雷锋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去劳动现场做义务劳动、风雨中护送老大娘回家、替战友为家里寄钱等雷锋故事被影像再现出来。

  其后,在上世纪7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雷锋之歌》,上世纪9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少年雷锋》。

  1996年,用全新视角诠释雷锋精神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全国上映。影片反映了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在雷锋去世后的30余年里,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电影上映后,获得如潮好评。

  这部电影的编剧王兴东后来回忆道:“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写好雷锋题材的电影,关键是让观众愿意认同并重新建立起对雷锋精神,也就是做人的道德规范的信心。”

  去年,22集电视连续剧《雷锋》走上屏幕,关于雷锋的文艺作品仍在不断创作中。雷锋精神是一棵常青树,也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从诗歌、小说到电影、电视,与雷锋有关的文艺作品见证了人们对雷锋的追慕,对雷锋精神持久的坚守。

  在流行文化下,雷锋是正义的化身,是不朽的传奇

  2001年,一个叫雪村的音乐人因为一首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网络上走红而一夜成名。这首歌曲用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东北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勇救伤员的故事。在这首被称作“音乐评书”的作品中,雷锋精神成为其着力表现的主题。

  雷锋和雷锋精神就这样出现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有人说,这是对雷锋精神的“恶搞”,文化学者陶东风则指出,革命文化作为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本,迅速地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挑选、使用和消费。

  雷锋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出现,说明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雷锋精神这样能够体现道德凝聚力的价值取向。只不过,这种价值取向是通过人们更容易、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2004年,一家著名的网络公司推出一款名为《学雷锋》的网络游戏。游戏里的情节都是以做好事、遵守行为道德规范为核心来设计的。游戏过程中,玩家通过阻止反面角色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弱势角色获得分值作为奖励,但如果没有及时阻止身边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没有及时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就会被扣除生命值,直至游戏结束。

  这家网络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们开发《学雷锋》游戏,看重的并不仅是要选择一个名字叫“雷锋”的角色,而是倡导一种行为规范,在游戏当中,这种行为规范和雷锋意识是统一的。

  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嗅到雷锋的气息,从各地以雷锋命名的广场、街道、社区,到一直传承雷锋精神的雷锋小学、雷锋储蓄所,雷锋精神已经悄悄化作文化中一个闪光的符号,升华着人们的思想,提升着人们的情操,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纽带。

  雷锋精神的文化传播还在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在雷锋家乡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艺术团坚持排演花鼓戏《雷锋》;在辽宁锦州,全国首家学雷锋网站在2011年开通;道德模范郭明义一直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微博,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中……

  半个世纪时光,半个世纪追怀。盘点50年文艺创作中的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时代的标本,一个永恒的主题。雷锋,就是这样一位不曾褪色的主人公。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