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性别教育“补补血”,挺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11:25  国际在线 微博

  这次,轮到的是“另类校规”。郑州十八中试行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的标准,并评出了44名合规定的学生。依照规定,阳刚男生标准包括崇拜英雄、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等;女生则要洁身自好、当淑女等。该校老师称,此举是因“性别教育的缺失”。(2月28日 《河南商报》)

  模式化打造、束缚个性、抑制多元化……不出意外的话,这类抨击,会像道德大棒一样被高高举起。在诟病者看来,“规矩分明”的标准,分明是在画地为牢,压抑学生的个性舒展,旨在将孩子塑成“模具”;标准本身,也太过迂腐。“当鸟儿的翅膀绑上赘物,还能飞高么”的格言,抑或成为“批判的话语武器”。

  质疑者,自有质疑的道理:非得给男女生分别贴上“阳刚”、“秀慧”的标签,未免是种裹挟,在鼓励个性化的当下,它将叛逆、异数打进了“逾矩”的牢笼,有些不合时宜。中性化、双性化,纯属个人自由,又非罪过,校方凭何干涉?而“模范学生”评选,也无形中构成对“异类”的精神伤害。

  当价值先行的臆断与激情化抨击,取代了理性的审思,“阳刚男生秀慧女生”标准,难免动辄得咎,会裹上“歧视”“规训”的污名。可这“另类校规”,果真就贻害无穷?

  诚然,在个性张扬的今天,学生的穿着言行,皆属私域的权限,不该用“僵化规则”去压制。可中性化的泛滥,也绝非益事。及时纠偏,合理导向,不可或缺。

  男生多愁善感、“娘娘腔”,女生过分强势、成“假小子”,这实属性别角色的含混。按照生理学的表述,性别的合理格局是两性平衡,而非趋同化、中性化。秉持“本性”,迎合“原型复归”的趋势,尤为重要。在西方的性别教育中,就常讲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差异和风格要求,提倡回归“本性”。

  倡导男生阳刚坚强,女生当“淑女”,无疑是对扭曲审美观的矫正,也利于他们“性别认同感”的增强。这无关道德胁迫,而是积极导向。尽管“崇拜英雄”“不与男生追骂打闹”等条框,失之科学,可瑕难掩瑜,教育的指向性契合文化的本真。试想,当男生留长发、女生泼辣,都在个性名义下滋长,又怎么构筑健康的教育生态?

  学校终究是个特殊的“文化肌体”,在尊重个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守则意识。性别教育,不是在“规训和身体改造”,而是基于现实的纠偏,又有何不可?校方也解释了,校规重在引导,并非强制。这种因势利导,也折射出教育的灵敏与张力。

  当然,补全缺位已久的性别教育,离不开“协同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学校的培育、媒体“拟态环境”的引导、文化氛围的濡沫等,都是性别教育的构件。学校设置“参考系”,或能激活整个性别教育的链条。

  给性别教育“补补血”,挺好的,只要能避免用力过猛。对这种纠偏之举,社会当多给些“试错”空间。(佘宗明)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