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贪官是如何挂上“清官”牌坊的?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11:41  国际在线 微博

  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变更土地规划、承揽工程、招商引资、金融贷款、职务升迁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的贿赂200余万元;滥用职权,擅自为建设项目减免报建费,造成国家损失871万余元。日前,湖南省株洲市中级法院对该省湘潭市原副市长朱少中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二审判决。(2月28日《检察日报》)

  贪官受审,大快人心。但这起案件却透露出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朱少中一直以来是以“清廉”形象获得很高赞誉。据说,在2007年,朱少中曾在湖南的一家媒体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反腐倡廉,教育在先》的文章,痛斥某些党员干部存在“崇拜金钱、权力至上”的官本位思想,并大谈反腐的经验。此外,几年前,朱少中的父亲去世,朱少中在灵堂前立了一块牌子,上写“拒收礼金”,据说他曾一年查处了88名党员干部。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他获得了“反腐清官”的赞誉。

  “反腐清官”终把自己反进铁窗,这样的事实无疑令人震惊。审视朱少中的贪腐史,不难发现,朱少中能够掩藏在“清官”的背景之下,其实是一些本该发挥效用的反腐制度却被空置,本该严格执行的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所致。正如有专家所言,朱少中敢于且能够伪装长达7年之久,这恐怕和一些地方廉政教育流于形式、对领导干部监督乏力、干部考察把关不严不无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朱少中贪婪作祟导致最终走上贪腐之路,不如说我们的监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使得再严厉的制度设计也变的“危机四伏”,让一些贪官没有了对法律和制度的敬畏之心,更让他们找到了能够掩人耳目的空子。我们在反腐败方面制定了大量的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政策出台来防治腐败。此外,许多地方还从香港等世界上比较清廉的地方借鉴经验。归结起来反腐制度不仅不缺,而是层层制度层层递进,任何一个环节似乎都能把贪官腐败者挖掘出来。

  但真实情况是贪官不仅没有被任何一个环节所拦截,且凭借着一些演技式的表现赢得了“清官”的赞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之所以这些制度最后流于形式,甚至根本不去执行,根本原因不在于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度难,而是执行这些制度的官员将这些制度看做了摆设,对官员的考核不是依靠严格的制度设定,而是根据官员的外在表现,根据官员的名声好坏。这样一来,演技非常好的朱少中又是写文章批判腐败,又是立碑“拒收礼物”,为自己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监管部门自然乐得少几个环节,直接让他上位。却不料,正是这位演帝级别的“清官”成了腐败者。

  遗憾的是这种依靠名声好坏来判定官员好坏的标准还被一些地方政府津津乐道。例如,日前某地方政府在考察干部的时候去问他的邻居和家人他在家里的表现,一些不知情的家属说了实话导致考察不过关而后悔不已。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着严格规范的制度设计就会变成摆设,名声好恶却成了考核的标准。朱少中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思想修养不高、法纪观念不强、行为规范不力而造成的恶果。思想教育不高、法及观念不强、行为规范不利却能在官路上一路亨通,这样的考察方式值得深思。因此,虽然朱少中已经进入铁窗,但该反思的绝不止朱少中一人,监管部门更该仔细反思一下,还有多少挂着“清官”牌的贪官混迹于官场?(戈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