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评●“弃婴安全岛”不仅是伦理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05:50  重庆时报

  

社评●“弃婴安全岛”不仅是伦理问题
本报评论员 李妍

  2011年6月1日,石家庄社会福利院在院门外建起一座“婴儿安全岛”,作为弃婴接收设施和临时庇护场所,对此,有人认为会变相纵容弃婴行为。该福利院院长韩金红也曾纠结,他说印象中的弃婴,大多躺在纸箱或编织袋里,有些被发现时已遭流浪猫狗啃食。最终他用一句话说服了自己和同事:“我们改变不了遗弃行为,但可以改变遗弃的结果。”(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弃婴岛不会出现在地图上,但它在路的尽头等着你”,这是“弃婴安全岛”新闻的开篇语。没有尖锐犀利的道德谴责,却有一种让人绝处逢生的人性暖流,温暖人心。这么说,不是要放弃对弃婴行为的谴责,而是当遗弃行为已然发生时,怎样通过另一种更人道的救助方式,让被遗弃的孩子拥有生存权利与生活尊严,这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救济保障之责。

  但弃婴安全岛引发的生命伦理争议,却远远不是一两句“人道救助”就能够完全平息的。坊间有一种声音就认为,弃婴安全岛变相纵容了弃婴行为,“鼓励了不负责任的人做不负责任的事”,可能导致弃婴数量的增加。这似乎是对人性的自然揣度,却也将是否应该设立弃婴安全岛,变成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疑问。

  不过,丢弃自己的骨肉,从来都是生命伦常的悲情,更是每个个体及家庭记忆中的不可承受之重。这应该是基于人性伦常、人类共同情感的判断。也因此,就算我们难以阻止遗弃行为的发生,却也不敢断言,这种行为会是轻易决断的结果。

  没错,遗弃自己的骨肉,表面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道德问题,是一种个体乃至家庭的行为选择。它需要法律遏制,但却也必须看到,这一违背人性伦常的残忍举动背后,其实还包裹着更深层的贫困、疾病、救济、伦理、文化等复杂因素。拨开生命伦理、良心道德的层层迷雾,往往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深藏在这些被弃婴儿的身后。比如残障、贫困,比如未婚生育,这是这些个体及家庭遭遇的具体而微的困境。

  人们当然可以轻易地批判弃婴行为,甚至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去追诉。但任何生命伦理的悲情故事,从来都不是个体选择导致的悲剧,而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此前发生的白领母亲溺死双胞胎脑瘫儿,还是医生救活脑瘫儿反被打,这些生命伦理故事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对任何个体而言,倘若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能得到社会的有效救助,就越容易陷入一种非自力所能把控的伦理困境中。

  母亲为什么杀死自己的脑瘫孩子?父亲为什么反对救活脑瘫婴儿?为什么面对一个残障的孩子,有家庭会选择遗弃?这并不是简单的个体选择,更是在拷问社会公共救济、慈善救助以及法治帮扶等制度设计。倘若公共救助的伦理缺失,陷入精神与物质双重危机的家庭,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人伦责任?

  一个真正尊重生命、具有人道精神的社会,当然会尽力减少乃至消弭这些家庭遭遇的困境。设立弃婴安全岛,其实只是社会救济体系的小小一环。更多的,比如发展社会经济,减少贫困,减轻贫困带给残障儿家庭的压力;比如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救济、法治帮扶、社区救助、慈善救济体系,确保遭遇残障儿困境、未婚生子的家庭,得到社会援助;此外,培育更健康积极的社会生态,进行科学有效的道德、文化、生命教育,让更多人群更负责任、更理性地看待家庭责任、生育与生命。

  伦理困境从来都不仅是弃婴安全岛的真问题。相反,我们更应从中反思,究竟该怎样建立健全类似安全岛这样的社会责任体系,怎样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系统,又该怎样建立一种生命权至上的社会生态文明。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