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头顶星空,他唱出“放牛班的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07:20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樊 巍 林颖颖

  周五的晚上,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琴声响起,孩子们的歌声开始飞扬。这一天,排练的歌曲是《只要我有音乐》,老师来自上海的一所双语学校,在这儿是志愿者,他给孩子们带来了这场合唱课,并把合唱团命名为“放牛班的孩子”。

  歌声回荡:“只要能歌唱,我就能找到人生之路,就会看到光明,生命中的音乐,给予我心灵的自由”……

  “我希望这些孩子能热爱音乐,在歌声中找到美,改变人生,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成长之路”。张轶超说。为了让这群农民工的孩子能朗声歌唱,他付出了整整11年。

  上课:他们穿各色校服声音低颤

  顾唐路3078号,上海浦东救助管理站2楼的久牵志愿者服务社。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成长课,瘦瘦高高的张轶超正极力鼓动孩子们自我介绍。他发给每位孩子一张报纸,让大家从散落的字间,拼出尽可能多同学的名字。

  穿着各色校服、来自周边不同学校的孩子们都低着头,没有人主动举手。被叫到名字的孩子,局促不安,说到兴趣爱好时,声音低而颤抖。

  孩子们的父母在上海这座城市,从事着保洁、建筑、拉三轮、卖菜等艰辛的劳动。不少孩子曾经在安徽、四川等地的老家做过几年留守儿童,有的在上海已经生活了七八年,却始终听不懂上海话,在这座陌生却又熟悉的城市“游走”。

  也是在这一天,张轶超在浦东一所双语学校里上文化课。2001年复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他,在这所位于浦东国际社区的学校里,面对着一群直接参加海外高校的入学考试的孩子,自信沉着的学生走上讲台做演讲,主题是奶酪、葡萄酒,和张轶超探讨人类食物的采集方式。

  白天,他执教于国际社区的双语学校;晚上,他教这些“放牛班的孩子”们“成长”。张轶超想做的,是让他们,能在“放牛班”的歌声中,打开封闭的心灵。

  所以,他开出了成长课。多数时候的成长课,张轶超是这样上的:大量的演讲,四到五个人一组小组讨论。唐镇中学15岁的杨丽萍印象最深的是,同学顾英的生日被搬到了课堂,想吃蛋糕的同学,必须说出顾英的一个优点。用这样的方式,张轶超鼓励大家去关注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培养一种最初的公民意识。

  初见:飞身抢糖果让人揪心

  为了能让农民工的孩子也像城里孩子们一样成长,这样的路,张轶超整整走了11年。期间,他总共义务资助了1000多名农民工的孩子。

  尽管,最初的想法,只是想为农民工孩子捐赠一些东西。

  2001年的5月,张轶超第一次走进民工子弟学校。杨浦区江湾镇农民工聚居区,破旧的校舍、昏暗的教室、几支粉笔,还有天真可爱的孩子。曾经,他很想走进这些孩子的课堂。他想,孩子们会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当他走时,他们会依依不舍,就像电影里那样。

  但事实是。一天,张轶超和朋友带着一大袋糖果去看孩子们。“孩子们,快来吃糖!”张轶超回过身来,空中飞舞着糖果,孩子们开始争抢,有人打起来,有人哭起来……“那一刻,我无法欺骗自己,认为他们吃到了城里孩子吃的糖,就拥有了一样美丽的人生。”

  歌唱:“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

  于是,2002年3月,张轶超在朋友的资助下,租下了杨浦区国权北路一套三房两厅,教孩子们音乐画画。

  然而,一年后,资助人撤资,场地没了,支教面临困境。“其实,过去的11年,免费的老师总是干不长,坚持了一个学期的老师,总共只有一个半。”其中的“半个”老师,据说免费为孩子们上了三四次课。而另外那“一个”老师,名叫柯慧婕,是一位访问学者。2006年初,在这位懂音乐的老师帮助下,张轶超组建了上海第一个农民工子弟合唱队——“放牛班的孩子”。合唱队这个浪漫的名字,源自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张轶超希望有一天,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也能被改变,带着自信放声歌唱。

  2006年5月,在上海中福会少年宫,“放牛班的孩子”合唱队演出了《让世界充满爱》、《拯救世界》、《童年》三支曲子。成功的演出,除了感动和喝彩,观众还捐献了10万元资助这个合唱团。在上海市江湾镇高境三中读初一的周艳君,还会提起当初的兴奋,她清楚地记得那间大厅的样子,“那灯好像水晶一样。”她也记得台下外国观众的掌声,“有个人站起来说,‘你们是最棒的’。”

  孩子喜欢这样新的生活,让他们在上学和帮父母干活之外,感受到了从未属于过他们的被人尊重后的自信。“这一天,我像童话中的灰姑娘,变成了公主。”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合唱团的孩子侯学琴在她的作文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她带回家一个葫芦丝,遇到一个同龄的孩子问她:“这是什么?可以吃吗?”她说不能吃但可以吹。那个孩子请求给她吹一下,当对方第一次听到葫芦丝发出的声响,高兴得笑了起来。在作文的结尾,候学琴写道:“看见了她,我才知道我是幸运的。”

  用音乐会上的捐款,张轶超租下了位于逸仙路的一套二室一厅,并把自己和志愿者们的行动,命名为“久牵”。

  成长:看见的天空不再狭小

  11年里,有农民工孩子的家长向张轶超提出:久牵除了唱歌、画画,还得教英语、数学,否则“孩子什么也没学到,浪费时间”。

  但张轶超依旧坚持。在找来英语、数学老师辅导功课的同时,“不为别人,只为自己而学,孩子们愿意和我一起歌唱。”“敢问家在何方,家在他乡。”农民工孩子屠文健早熟地说。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每隔一段时间,他和自己的爸妈、弟弟就要搬家。因为租来的房子总在拆迁,而搬的家从来没有超过20平方米。

  狭小的居住环境,让他能够看见的,只是头上狭小的天空。2006年之前,屠文健想到的,是尽快地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出来,打上一份工,像他的爸妈一样。而在“久牵”呆的时间越长,他越觉得日子不是只有头上狭小的那一块。除了帮助父母干活,他没日没夜地自学托福、日语、微积分,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有机会能申请奖学金,到国外读高中。

  虽然,他还在不断地搬家。最近的一次,4岁的弟弟捧着别人送的玩具,在大水潭里摔了一大跤,他为弟弟拾起了玩具,心情却没有像雨天那样,“我不知道我还要搬几次家,搬到哪里去,但是我知道一点,我要朝着爸爸的背影追过去,并且超越老爸!”父亲是这座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屠文健开始为建设这座城市的父亲自豪。

  2007年,张轶超在逸仙路租借了一间有2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搬到新中心的久牵为孩子们开设了更多课程,从原先的合唱、英语、舞蹈到历史、法律、等。每学期虹口、杨浦、宝山三区约50名农民工孩子晚上和周末,就在这里学习。2008年,在浦东新区民政局的协调下,久牵浦东中心在浦东救助管理站内成立。

  11年里,张轶超用招聘的方式,月薪3000元,将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工作人员逐渐地固定下来,“3名80后,加上我,全是上海人”。11年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参加了“放牛班”合唱团,张轶超甚至带来望远镜,和孩子们一起仰望星空。

  作为一名老师,看见学生成长,在张轶超看来,是最美好的。

  不久前,久牵的学生与白领搞活动,农民工孩子王强被推为小组发言代表。他微笑着走上讲台说道:“我们希望白领可以带着参观不同文化的美术展、文物展……”时光倒流回4年前,五年级的王强需要对坐在他身边的同学表达感谢,他很想表达,口张开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记者手记]

  一曲童谣

  ■晨报首席记者吴飞

  11年前,当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张轶超被那群孩子吸引时,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之后的这条道路会如此曲折、波荡。

  但11年后,当《放牛班的春天》的歌声清澈、烂漫地响起,也许过往种种都将被荡涤。这是这首歌的同名电影的翻版,11年的时间,足够一个理想去生长——就像电影里的音乐老师一样,改变这群孩子,让他们和这个城市的孩子一样带着自信放声歌唱。

  11年,一曲童谣,一个传说,歌曲余音绕梁,同样未尽的是一种信仰和梦想,回荡在这个城市的天空,回响着包容的力量。年轻的志愿者,一路走来,谢谢你,谢谢你们。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