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功能突破的深圳特色(下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07:30  深圳特区报 微博

  2007年,光明新区设立;2009年,坪山新区设立;2011年,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联袂诞生……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城市掀起并区潮流之际,深圳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后分出四个功能新区。

  深圳对“分区”寄予厚望,“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市政府派出机构的形式,整合地方政府职能,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指导和一条龙服务。”

  人“合”我“分”,打造功能新区,是基于深圳特殊市情的创新设计。

  由于诸多原因,深圳原特区内外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的短时快慢,更造成产业结构、地区规划、功能配置等影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短板”。

  举例而言,原关内四区总面积395平方公里;而在设立四个新区之前,关外两区总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这样的行政区划一方面造成特区内面积太小,可供经济开发用地不足;另一方面则导致特区外城市功能欠账,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化程度不高,大大拉低了深圳整体发展水平。

  设立功能新区,正是为了在明确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改革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区域快速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的目的。

  以最早设立的光明新区为例。《光明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指出,光明新区将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两轮驱动,探索城区发展新模式,建设“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

  这三个“新城”目标,是建立在光明新区当时的客观区情基础之上的。新区成立之初的2007年,该区域是一个经济总量过小、经济基础薄弱的后进生,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高技能、高学历人才缺乏。

  但其优势也十分突出:处于穗深港产业轴上的重要节点,有条件成为承接香港、辐射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区内未建用地32.45平方公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生态控制区面积83.45平方公里,占新区面积的53.72%,绿地覆盖率高达53%。

  由此,光明新区的产业发展精准定位: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服务、出口和人才培训基地,珠江三角洲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深港大都市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和功能型的生态农业基地。

  不到5年时间,光明新区的功能配置初具雏形。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LED、生物医药、国际平板显示等园区基本形成;内衣、模具、钟表三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钟表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林德气体、美国空气化工等10家世界500强大型配套企业相继落户,新区内上市企业从成立之初的4家增至22家;企业年专利授权量从每年不到200件增加到1100件。

  去年,光明新区的GDP增幅接近30%,远超深圳全市水平;GDP总量由成立之初的151亿元,增长到接近400亿元。

  稍后设立的坪山新区同样长驱突进。在各项经济指标快速上升的同时,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已初露峥嵘。

  光明、坪山新区的发展成就表明: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实施区域功能规划,对拉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是行之有效的——2011年,深圳再添龙华、大鹏两个新区,全力推行这一区域再造“新政”。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设立,则是深圳实施的“升级板”自我功能突破。

  前海新区不仅将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也是制度创新的前沿阵地。引进香港仲裁机构、设立前海商事法庭、建立起香港法律查明机制、探索制定前海的廉政建设方案……以法定机构为标志的前海管理模式,将集中发挥深圳特区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功能,为整个中国的制度创新探路。

  对城市功能优化、集聚、突破的期待,让上海的“合”与深圳的“分”,殊途同归于科学发展的原点。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