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峄城农民“秀”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04:55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岳增群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孙启路

  在枣庄市峄城区不久前举办的首届农民艺术节上,200多名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大显身手、争亮绝活,令观众大饱眼福。新时代的农民劳动之余,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新创意,让传统艺术“秀”出了时代新风尚。

  放下锄头比手艺

  在农民书画展现场,一幅落款“105岁老人作”的《国色天香牡丹图》非常引人注目。

  这幅画作者叫刘秉钤,家住坛山街道办事处。抗战时期,老人就参加了抗日宣传队,曾落入日寇之手,被关进宪兵监狱。他一生爱好书法、绘画、篆刻、体育运动,身体至今很硬朗。刘老说:“年轻时我就为村民写字画画,从不要钱,直到现在。我觉得,只要乡邻愿意要,就是对我的奖赏,钱不钱是小事。”

  艺术节当天展出书画作品226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情意盎然,作品紧扣“三农”主题,充分展现了农民书画家及爱好者的艺术才华。

  剪纸表演现场不时响起的掌声,吸引来众多围观者。今年才12岁的王新成,手握剪刀,正在红纸上“畅游”。很快,一张“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展现在众人面前。

  王新成是这里悠久剪纸艺术的新一代传承人。峄城区原为峄县,峄县剪纸历史悠久,题材丰富,立意深刻,具有浓烈的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明代初期,山西洪桐县一批移民定居峄县,他们思念故乡,常以剪纸抒发情怀,久而久之,在峄县形成了齐鲁风格与晋中风格相互融合的剪纸艺术门派。其表现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演进不断丰富发展。

  在现场参加艺术节的峄城区文广新局局长韩玉军介绍说,峄县剪纸地方特色浓郁,他从剪纸艺人手中拿出一幅“笑口常开”说,峄城的石榴有名,石榴园始于汉代,至今已有12万亩,这正是以开口石榴为题材创作的剪纸。他又拿起两幅“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剪纸说,这是以台儿庄运河鱼文化为题材创作的,这些剪纸一直是峄城民间艺人祖辈传承的代表作。“我们将《中国峄县剪纸——峄县八景》开发成高档礼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据悉,目前在峄城农村,农民“忙时干农活、闲时玩手艺”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传承非遗显身手

  农民艺术节上,“独杆轿”与狮子、龙灯、旱船、秧歌队一起来到大街上表演:前面两位“衙役”各举一旗开道,后面两位“衙役”抬着一根4米多长的竹杆,竹杆上坐着一位穿着清朝官服的演员。艺人们配合着锣鼓点,走着“艺术步”,轿上的演员或悬空腾跃,或展现武功,令观者提心吊胆,又荡气回肠。

  今年62岁的民间艺人刘传祥说:“我从小表演‘独杆轿’,不断为‘独杆轿’增加新的表演内容,如青檀品质、榴花情怀、运河文化等,都是近几年新增的文化元素。”

  当地人邵名思对“独杆轿”的传承历史颇有研究。他说:“独杆轿是我们峄城的看家戏,已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要演出数十场。这一艺术形式是峄城人民为歌颂清朝峄县清官张玉树而创作的。清乾隆年间,张玉树在峄县为官十年,到卸任时,依然两袖清风,口碑颇佳。峄县人民呼为‘张青天’,为纪念他集体创作了‘清官轿’,每逢大年初一,伴随狮子龙灯秧歌队到县衙门拜年。此后,峄城便形成了‘官民同乐’团体大拜年的节日风俗,至今不衰。”

  草编蓑衣也是峄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非遗演示,把许多中老年观众的思绪重新拉回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勾起了他们的“乡恋”。峄城草编蓑衣流行在以古邵镇为中心的运河两岸,其原料主要有绾草、雷棒草、茅草等,从蓑衣领到蓑衣下端的延边,编制成数以万计的菱形结扣,具有遮风挡雨和遮阳的功能,也可以作为随行铺盖使用,农家必备。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草编蓑衣在峄城非常流行,如今已很少见了,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在峄城民间留传。

  当天的农民艺术节上,濒临失传的运河大鼓、运河渔鼓、结渔网也纷纷亮相,而虎头鞋、虎头帽、秸秆加工、腊条编织、毛笔制作、泥塑等也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2011年,峄城区文化部门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覆盖调查和登记,全面掌握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生存现状,并建立了融声、画、文为一体的档案,总量达到400余项,涉及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民俗、民间知识等各个方面,其中29项已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多为当地民间艺人,他们制作的石榴盆景、根雕、奇石、剪纸等,在全省、全国独树一帜,有的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峄城文化品牌。

  人人献艺大舞台

  在农民艺术节开幕当天,峄城区在峄城文化广场上还组织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农民文艺演出。唢呐合奏、笛子独奏、京东大鼓,还有豫剧、魔术等,一台飘逸着乡土气息的演出成为农民们展示才艺的大舞台。

  今年14岁的女孩丁杨柳,是第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得主,一人能唱京剧、越剧、吕剧、黄梅戏、梆子等好几个剧种;在豫剧《朝阳沟》中,能同时表演老生、老旦、花旦、武旦等5个角色。当天,这位“小梅花奖”得主与人合作表演的歌伴舞《在希望的田野上》,赢得了阵阵掌声。

  区委宣传部长闫羲和说:“目前,在峄城区城乡,活跃着30多个规模大、节目质量较高的民间文艺团体,如朱村、徐楼的庄户剧团有演员五、六十人,阴平夕阳红剧团有100多人。他们根据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演节目,农闲时间为群众送上歌声与欢乐,全区农村已涌现出千余‘草根明星’。初步统计,从春节到正月十六,全区30多个庄户剧团,为农民演出了200多场。”

  据了解,峄城区阴平镇也在新建成的镇文化广场上举办了阴平首届农民艺术节,龙灯狮子队表演,80多名农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的12个节目,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