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支教的日子,放下那些所谓的抱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06:51  东方早报

  2007月10月第九届支教队员 孟夏

  到贵州乌江复旦学校支教已经两个多月了。对我来说,习惯这里的生活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当然还有一些陌生的东西,比如陌生的农村,陌生的人群,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这份有些陌生的工作。

  从申请支教之初,我就在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支教是在干什么?”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做好一个老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并且我始终坚信这是我们最有能力做好的一件事。因此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紧张和手足无措,并且很快的,我就能掌握上课的基本技巧。

  然而不久我却发现,做好老师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在离开上海前所接受的培训中,我们对支教工作了解最多的就是服务地学生糟糕的学习基础。然而即便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我第一次批改学生的听写本时,我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是绝望——在我所批改的本子里一半以上的同学听写正确率不及50%,而这仅仅是最简单的生词听写,再一数本子的数量,尚不足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二。这就是现实:学生们不但基础差,更令我担忧的是因此产生的厌学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情绪——在我的课堂上,不止一次有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会,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不交本子时,居然有人反问:“一个都不会写,为什么要交?”

  面对这样的现实,恐怕再大的抱负也得暂时搁一边,一切都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我的对策简而言之就是三管齐下——一鼓干劲,不断用各种事例让学生们明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二抓纪律,对不做作业,不认真听写的进行适当的惩罚;三补基础,英语中的“不规则动词表”就像数学的九九乘法表一样基础而重要,但班里竟没有一个同学能完完整整背下来,所以补基础就从这入手。

  对于以上三种方法的效果,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再贴切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学业不是一天落下的,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喜的现象是有的,比如有学生听写能拿满分了。无论如何,只要学生比以前有进步,就是值得我欣慰的。

  如果说我对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多少还有些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当地一些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对我的冲击则是巨大的。在我的支教申请中,我曾写到“要把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到西部去”,然而实践却深刻地说明理念和方法的传播远不如写起来那么容易。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上海大力倡导的互动教学的理念,到了贵州却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试想学生连基本的词汇和句型都没有掌握,书本上那些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互动的教学环节又岂能不是一纸空弹?一次次面对我要求学生互动,却全班沉默的场景,我不得不改变策略,将学生们应该已经掌握却没有掌握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反复带读,然后再请学生按着黑板上的句子练习对话——我更愿意把这种方法看成一种有益的妥协,至少我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实际结合了起来。

  我的这篇随想正如我们的支教生活一样,零碎却实际。在这一年中,我们应该做的便是作为一名老师在每一个支教的日子里,履行自己的职责,踏实、认真地去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我正在努力的,也是我在剩下的日子里将继续坚持的事情。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