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6名“换心人”共庆“周岁生日”

  楚天金报讯 图为:换心人聚会,共庆重生

  文/本报记者肖清清 通讯员蔡敏 邓国欢 田娟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从2011年2月至今,一年来先后有18名患者在同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换心”手术。昨日,其中的16名换心人回到医院参加“心脏移植病友会”,共同庆祝换心后顺利度过第一个年头。

  “换心人”背后有感人故事

  在病友会现场,“换心人”毫不避讳地交流着彼此的遭遇。他们都曾面临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再不换心,心脏会随时“停工”,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正是别人的心脏。

  2011年第一个心脏移植病人是马燕清。妻子瞒着他,独自承担着巨大压力,坚持为丈夫换心(本报曾报道)。马燕清手术康复后,这对患难夫妻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虽然马燕清的生活自理能力早已恢复,但妻子舍不得让他继续工作,开始“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

  病友中年龄最大的是67岁的卢婆婆(化名)。婆婆至今仍以为自己做的是心脏搭桥手术,孝顺的女儿跟医生“串通一气”,瞒着为婆婆换了心的事,不想让思想传统的老人受“惊吓”。半年前,婆婆因为多年冠心病,心脏血管多处严重狭窄,不能做支架,也承受不了搭桥手术,除了心脏移植没有其他办法。婆婆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必要换心脏吗?子女强烈要求救治老母亲,再三表示一定为老人争取最后的生存机会,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和后果。该院专家会诊讨论后,认为婆婆身体其他器官良好,接受移植后有希望长期存活。术前,婆婆只能坐在轮椅上。术后两个月,婆婆可以爬楼、逛街。

  病友董女士感慨地说:“我们都是重新活过来的人,大家都要好好保护这颗新心,希望多年后我们还能像这样聚会!”

  心脏来的前一天病人走了

  同济医院心胸外科魏翔教授介绍,制约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瓶颈是器官来源。去年在该院登记等待心脏移植的病人中,有6人未能等到器官。最遗憾的一个病人等待了两三个月,医院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心脏供体,通知病人家属的时候,才知道前一天晚上病人离世了。这让医生们感到非常遗憾,如果供体早来一天,病人也许就能得到活下去的机会,也许是5年、10年乃至更长。

  换心后“和以前一样”

  昨日,该院心胸外科对心脏移植病人进行术后调查,12名病人填写问卷,11人表示“心脏移植对自己没有影响,感觉和以前一样”,大多数人觉得“虽然身体里有来自他人的心脏,但没什么感觉,像自己的心脏一样,在性格方面也没有发生改变”。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孝平教授介绍,国际上统计大多数病人换心后对性格没有影响,也有少数观察到性情大变。从科学上讲,决定人的性格的是大脑,心脏只是供血的器官。如果说对性格造成影响,更多可能来自于病人的心理暗示或潜意识的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