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07:51  南方日报

  

  □一村一策扶产业 ,一户一法助脱贫 □95%以上贫困户提前脱贫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市长郭锋(左一)进村入户调研指导“双到”工作。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肇庆市粤运公司帮扶干部指导协助安定村委换届选举。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市委书记徐萍华(右二)、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左二)到怀集县诗洞镇调研扶贫开发产业带。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佛山南海区大沥镇帮扶怀集县诗洞镇的三合养殖场。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高要市洞尾村住房改建整村推进后的新貌。

肇庆打造全省扶贫新典范

  德庆依托柑桔产业发展优势进行扶贫,全县共扶持3134户贫困户种植8000多亩柑桔。

  以市场为手段,发挥经济“能人”带动作用,引导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探求拓宽稳定脱贫致富的增收渠道,以扶志改变贫困地区人们落后的精神面貌和陈腐思想状态。肇庆,一场力度空前的消除贫困运动轰然打响,令人鼓舞,成绩斐然。

  186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95%以上的贫困户提前实现脱贫,比省要求提前一年基本实现“两个脱贫”目标。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完成8551户,占“十二五”时期全市总任务的88.2%,占年计划的147.0%,达到了五年任务一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扶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是肇庆建设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重要机遇,能否巩固和再创扶贫佳绩,将直接关系到肇庆经济能否实现新跨越。应该说,肇庆,任重而道远。

  推倒旧屋,盖起新房,昔日的贫困村不再是破败颓垣之貌。在这里,高要市活道镇洞尾村的住房困难户住进了竣工不久的两层新砖房。仅三个多月,该村完成了泥砖旧屋改造,建设成“幸福安居示范村”,为扶贫工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高要市以改造旧房2006户这样一个不可置否的数字,表明了高要和肇庆市切实贯彻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决心。

  “把扶贫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省委汪洋书记挂点联系肇庆‘双到’工作为动力,把‘双到’工作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力争走在全省前列。”为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肇庆市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市委、市政府也倾尽全力,主要领导多次出席“双到”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明确责任抓落实,带头谋划推动“双到”工作开展。

  2009年,随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东风吹满南粤,作为珠三角贫困人口最多的城市,面对着全市11.3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寄望,肇庆倍感压力。在全省反贫困激战中,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这场攻坚之战,摘下“广东之耻”,肇庆是最重要的一役。如何才能攻下这一战,化被动为主动,既不拖全省扶贫开发幸福建设的后腿,又能找到新的扶贫开发途径,出色完成省下达的扶贫任务,借机缩短与珠三角其他兄弟城市的发展距离,实现“弯道超车”,成功甩尾,俨然成了肇庆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扶贫当前,一场硬仗已无法避免。在全市扶贫激战中,该市各级领导班子多次深入当地186个贫困村调研,探索创新帮扶方式。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这场战役的突破口:只有走出“给钱给物”这种“输血式”扶贫的错误认知,充分利用贫困村的资源,发挥村民自身的能力,才能既快速解决当前贫困落后的现状,又保障困难户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

  为此,该市通过自加压力,制订超前目标;调集内力,强化抓落实机制;凝聚合力,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激发活力,引导群众自强脱贫;借助外力,拓宽扶贫合作领域。“五力”齐发,迅速制定周详的“战略方案”,拓宽贫困户贫困村稳定增收渠道,重点抓好“造血”扶贫,大力推进全市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解决民生扶贫等,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特别是落实长效项目,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肇庆的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帮助农民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协调了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幸福新农村创造了条件。在这场力度空前的消除贫困运动中,一条条扶贫开发的好路子、好经验不断涌现。德庆县依托柑桔主导产业优势,实施“种60株柑桔脱贫一人计划,”同时走出了一条“柑桔+能人+智力+商铺”稳定脱贫的新路子,得到省委书记汪洋的充分肯定,认为“德庆做法值得总结推广”;怀集县以温氏、基良等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养猪养鸭项目;广宁县发挥竹子资源丰富优势,帮扶贫困户发展竹木加工项目;封开县借助打造西江水果产业带契机,帮扶贫困户发展油栗、油茶种植项目等扶贫典范也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186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95%以上的贫困户实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比省要求提前一年基本实现“两个脱贫”目标。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已竣工8551户,比省要求提前四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

  一串串喜人的数据背后,离不开肇庆的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五年任务一年完成,近千名干部驻村帮扶,95%以上的贫困户提前实现脱贫。曾经的扶贫“重灾区”,在全省扶贫攻坚之战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通过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省扶贫“双到”工作部署,开拓思路,力求创新,不断拓展扶贫开发模式,打出了几年来最漂亮的一役,为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探出了一条明路,创下了全省扶贫“双到”的全新典范,撒下了未来肇庆跨越发展的幸福种子。

  今年,全省将迎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总体考核验收。不屈不挠的肇庆人正加大力度,巩固成果,提升成效,扎实打好扶贫开发决胜之战,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典范

  1

  经济“能人” 助拓增收新渠道

  “没有扶贫,我们的生活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上彭村民阿树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上彭村,柑桔、首乌和巴戟等药材是困难户们发展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要是在以前,村民们除了担心收成外,销售也是很大的困扰。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由经济“能人”创办的德怡乐酒业有限公司收购了村民们的首乌和巴戟,用于生产首乌酒(糖)、巴戟酒(糖)等保健食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困扰。

  德怡乐公司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它吸收了德庆县政府和帮扶单位扶贫基金,成为了“能人+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新模式下的捆绑联办企业。“能人+贫困村+贫困户”是指政府和帮扶单位买下各经济“能人”企业的15%的股权,贫困村和贫困户每年可分别获得5%和10%的比例分红。

  扶贫新模式的推出,让贫困户意想不到的是,自己也有摇身一变,成为企业股东的一天。

  遵照“能人+贫困村+贫困户”捆绑联办企业的协议规定(以下简称“协议”),公司优先收购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发展柑桔、南药等种植。

  协议还规定,加入帮扶行动的“能人”企业要优先招收当地贫困户劳动力入厂打工,为贫困户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

  事实证明,这种扶贫模式的成效是显著的。村民们觉得以往每每逢年过节,那种一个个数钢镚的日子渐渐远了,在肇庆市委办和能人企业的帮扶下,村民们荷包都明显胀起来了,摘“贫帽”奔小康成了村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典范

  2

  企业牵头 产业脱贫进度快

  “感谢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更要感谢市、县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要不然,我哪里想到能住上钢筋楼房,也无法建起养猪场。”说话的是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头发已有些花白的农民。来自怀集县诗洞镇凤艳村的孔庆红去年6月24日喜迁新居,原来他是该村58户贫困户之一。

  在省市各级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下,诗洞镇依托怀集广东温氏禽畜有限公司,开发了“龙头企业+贫困户(村)+基地”扶贫模式,整镇推进扶贫开发立体种养产业带。这个项目结合了诗洞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其肉猪养殖的优势,主要生产优质肉猪。

  无疑,孔庆红就是该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开办并经营好自己的养猪场,得益于他在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的挂点帮扶下,参与了温氏养殖公司合作养猪。接受了帮扶单位和温氏公司资助的第一批猪苗,他开始饲养210头肉猪。

  但是对于一户贫困人家来说,养殖这样相当规模的一批肉猪并非易事。正因如此,温氏公司在物资与技术上都提供了大力支持,送上大批饲料的同时,还授予了孔庆红专业的生猪养殖技术。第一批肉猪出栏后,他获得4万多元收益,增加人均纯收入6000元。

  贫农受益项目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诗洞镇这个立体种养扶贫产业带形成了集养殖优质肉猪、鸡、鹅、鸭、淡水鱼,种植油茶树,黄豆和腐竹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当地的一个大规模的立体种养基地。

  生活条件渐渐改善后,孔庆红借助诗洞产业带的平台,一步一步发展起自家的养殖事业。现在,他家不仅养猪,还养殖肉鸡、种植水稻,发展立体种养。

  目前,成功实现脱贫的孔庆红一家,已经成为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脱贫典型户之一。同时,该镇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发展,为诗洞镇9个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4.6万元,为500多户贫困户增加收入500多万元。

  典范

  3

  勤劳致富 户社合作创丰收

  当扶贫开发“双到”之风吹遍南粤,扶贫不单单只是政府和贫困户的战斗,社会各界包括企业、个人都投身到这条战线中。应该说怀集、封开等地一些由私户成立的扶贫合作社在此次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立足当地优势资源,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有传统基础、有市场前景、又有稳定收入的特色主导产业,能为贫困户创造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经济来源。

  下帅乡富农生姜专业合作社设有扶贫开发富农生姜种植示范基地。该合作社以贫困户为主体,采取“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技术指导、设保护价统一收购,引导农户发展生姜种植产业,使其成为下帅的主导产业,并促进该产业市场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该乡竹六村的贫困户陈任议加入了富农生姜专业合作社,没有本钱,在合作社借了1500元的姜种和肥料,开了一亩多地种植生姜。辛勤耕耘总会有收获,2011年陈任议的一亩姜地收获颇丰,不仅向合作社保价出售生姜1524.4斤,增加收入2669.4元,还留有姜种,未雨绸缪,为来年再生产做足了准备。

  这个扶贫开发富农生姜种植示范基地集生产示范、科研、推广于一体,成为带动下帅乡农户种植生姜的基地和窗口。目前,该基地已带动23户贫困户种植生姜。合作社共回收23贫困户种植的生姜15054.5斤,付给贫困户款27098.1元,使其户均增加收入1178元。

  典范

  4

  授人以渔 技能培训富农识

  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是提高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也是困难户实现脱贫并走向致富的重点。

  种养之后,是否能使其增产增收才是决定困难户能否脱贫致富。德庆回龙镇陈村贫困户陈金敬,过去缺乏种植技术,种出的柑桔产量少,效益差,县、镇两级组织农技人员为其实行一对一跟踪指导,组织他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经过对种植技术的学习,陈金敬的果树长势喜人,年产量达1.2万斤,总收入3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封开县的扶贫工作淋漓尽致地阐释了这个道理。封开县把“科技送下乡”作为扶贫致富龙头,把解决杏花、渔涝、罗董、长岗、平凤等16个山区镇农民增产增收问题作为“民心”工程来实施,并把科普和科技培训列入该县、镇党委、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在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科普和科技培训管理机构及农业新技术推广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轮流培训山区镇村委干部、农普员、农民骨干;选派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重点户到县内外农村学院深造培训。

  此外,进村入户传播实用科技种养技术,举办技术讲座、召开技术传帮现场会,技术疑难咨询等科技扶贫活动,使该县16个山区镇农民进一步提高了“造血功能”。并建立了反季节蔬菜、精细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优质麒麟李、优质黄烟、优质油栗、杏花鸡品种改良和瘦肉型猪养殖、速生丰产林种植等基地,取得了显著效益。目前,该县引进实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50多个,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80%,优良品种覆盖率达85%,其中杏花鸡和长岗油栗分别以“金凤凰”和“奇香皇”注册了商标。

  本版撰文:谢辉苏连运 吴幻丽 蓝绮茜 编辑统筹:杨和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