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宫之吻”背后的5个上海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08:07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杨育才

  今年6月至8月期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在酒泉发射升空,搭载3名航天员完成我国首次空间手动交会对接。根据上海航天局最新消息,上海航天 “神九”试验队100名队员,将于近期赶赴酒泉,为“神九”和天宫一号的载人手动交会对接做最后准备。

  前天上午,在友谊会堂内,上海航天载人航天工程团队代表向近千名上海市民讲述了“天宫之吻”背后的诸多秘密和感人故事。

  紧绷了16年的神经,在那个凌晨松弛下来

  张崇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对接机构技术负责人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成功后的那个晚上,张崇峰睡得特别香。紧绷了16年的神经,在那天凌晨的一瞬间得到了放松。

  16年前,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当老师的张崇峰,接受上海航天局邀请,加盟对接机构团队。但要做什么样的对接机构,还是未知数。

  在参观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对接机构研制车间时,俄方负责人自豪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对接机构都是他们生产出来的,他还极力怂恿中国也购买其产品。但开出的价格,是一个天文数字。“要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必须突破和掌握的,除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别无他路。”

  如何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对接过程,成为摆在上海航天人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俄罗斯采用“吊挂”方案,把两个飞行器吊起来,利用钟摆的原理模拟初始对接过程,但不够稳定。刚开始时,张崇峰和同事尝试用滑车方案,但摩擦力太大,也无法模拟飞行器在太空中的环境特性。

  最后,他们建设性地提出气浮平台方案。这需要两个平整度高和稳定性好的平台,整个平台在任何情况下平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千分之三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20。

  通过查询各种资料,科研人员发现,只有泰山花岗岩才能满足要求。于是,他们亲赴泰山石矿区,现场考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开采到2块70多吨重的大石头。接着,又用5个多月的时间,加工成2个20吨重的精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两个8吨重的飞船模型只须用手指轻轻一点就可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各种初始对接条件。俄罗斯专家参观后,赞叹说这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对接机构试验台。

  要让全世界仰望,那颗并不很亮的中国“星星”

  王曙群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飞船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

  在黑夜里,王曙群和他的团队成员常仰望星空,试图寻见一颗并不很亮的“星星”。那颗“星星”上,搭载着他们亲手装配的对接机构。

  王曙群说,对接机构上有118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291个传递力的齿轮,759个轴承组合,11000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各种各样的接插件,密密麻麻的电缆线,看看都让人眼花缭乱,更不要说装配。”

  在装配对接机构的过程中,王曙群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较大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没有规律。设计人员经过反复核算和评审,确定设计没有问题,那么问题肯定在装配过程中。

  王曙群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走路时想,睡觉时想,甚至在饭桌上也会不自觉地用手比划,老婆孩子都以为他中了什么“邪”。

  一个周日,王曙群正在车间加班,外面突然下起暴雨。手机响了,他爱人让他加班后去接正在补课的儿子。他嘴里应着,脑子却想着装配的事。等他加完班,跨出厂门,却不知道该去哪里接儿子。

  在王曙群的团队里,还有一位58岁的“老法师”单培林,在知天命之年接受了对接机构内差动组合装配的艰巨任务。

  差动组合作为对接机构的心脏,能存储和释放“天宫”与“神八”交会对接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其内部结构就像一只放大百倍的手表机芯,布满大大小小的齿轮和弹簧,对装配的精度要求极高。当今世界上,只有俄罗斯能制造。

  面对世界级的挑战,在那段时间里,“老法师”变得只对差动组合感兴趣。为了让传动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他在4天的时间里,用48个小时重复做一个动作,凭手感和听力来调整机构的流畅性。如今,凡是由老单装配的差动组合,在输入端只须轻轻一转,犹如注入了无穷的动力转个不停。

  发射成功的开心和生活上的遗憾并存

  叶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的副总指挥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叶勋说他有开心,也有遗憾。

  令叶勋感到开心和自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队伍中成长起来一大批年轻人。“目前,我们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同样是航天大国,俄罗斯和美国的航天队伍却年龄老化,其中俄罗斯的平均年龄为60岁,美国的平均年龄为50岁。”

  令叶勋更开心的,还有每次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刻,杨利伟飞天的时刻,翟志刚出舱活动的时刻,以及交会对接成功的一刹那。工作上的开心,同时伴随着生活上的遗憾。叶勋说,因为任务的需要,团队中很多小青年跟着他们在各地奔波,以至于没时间好好谈一场恋爱。“离嫦娥很近,离姑娘很远”这句话,成为团队中年轻人的自嘲。

  “更多的同志,非但没法孝敬老人、照顾家人孩子,相反还要老人来帮助料理家务、照顾小孩;更有甚者,由于长期出差在外,有的同志被别人误认为是单亲家庭。”讲到此,叶勋的脸上出现一丝难以察觉的凝重,“在航天队伍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为“天宫”和“神舟”植入强大的“心脏”

  陈启忠

  载人航天货运飞船总设计师助理,交会对接电源系统技术负责人之一

  对航天器来说,电源系统如同人的心脏和血液,为航天器源源不断地提供电能,是航天器发射成败的关键。

  在天宫一号之前,这颗“心脏”并不强大。神舟六号的航天员为节省电能,在太空中不得不吃冷饭冷菜。

  8年前,天宫一号低轨高压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这支承担过神舟系列飞船电源系统任务的团队身上。

  2009年6月21日,神舟八号已基本完成研制任务,但北京总体却要求将供电能力设计值提升40%,这对电源系统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改变。按正常程序,至少要两年半时间,但剩下的时间只有短短8个月。

  近20个小时的决策会之后,大家发现没有退路。作为技术负责人,陈启忠至今还对那种压力和煎熬难以忘怀。“调度按时间节点倒排计划,精确到了小时。拿到计划表时,我们不禁感叹:这简直不是给人排的计划!”就是按照这份“非人”的计划,陈启忠和同事们提前十几天完成了任务。

  和生命的“黄灯”赛跑,继续参与“神九”项目

  王乃雯

  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测控与通信系统设备型号指挥

  “神八”和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在电视直播里得到了全球的关注。那些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对接画面,就是来自王乃雯团队所研制的通信设备。

  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搭建这些“桥梁”的过程中,王乃雯的身体不时亮起“黄灯”。2011年2月,王乃雯被医生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医生要求立即住院做手术。王乃雯一下子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那时,“神八”任务已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立即接受手术,意味着必须离开工作岗位。即将交付的产品,交给谁来接手都不太合适。王乃雯决定将手术推迟一个月,隐瞒病情继续工作。直到3月产品全部交付后才去动手术。

  尽管带病在身,王乃雯还将继续参与今年的“神九”项目。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