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09:27  淄博新闻网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副刊编辑吕奇与田岚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1988年4月,李百臻(右)、

  谢桦(中)、孙丰深在厦门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1952年淄博工人报第一期副刊《工人文艺》,只有四分之一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1991年的“稷下”副刊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1992年1月1日淄博日报改大报后第一期柳泉副刊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2012年2月24日柳泉副刊

  第一任副刊编辑吕奇

  2月27日下午,黄金国际小区里,阳光明媚。记者拜访了老报人吕奇,他是淄博日报副刊的第一任编辑,83岁的他声音洪亮,步履坚实。在宽大的客厅里,他回顾了淄博日报副刊最初的模样。

  “1952年2月淄博工人报刚刚创刊,那时候,我和戈克同志在时事文艺组,戈克是组长,我们两个人都是从大众日报调来的。当时报社的编辑、工厂骨干都是从大众日报来的。3月份,工人文艺作为一个栏目在报纸上第一次露面,只有版面的四分之一大,这就是副刊最初的样子。”吕老的记忆超人,“工人文艺的内容基本上是快板、诗歌、顺口溜为主,很短小。作者也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从工厂的黑板报上拿来的。整个报社只有一部电话,为了多联系稿件,我就骑着自行车往工厂里跑,在基层采风的同时,也联系了一些文学爱好者。那时候,能写东西的人真是少啊!”

  从最初一点一点的积累,报纸的副刊逐渐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作者群慢慢形成了,报社也将副刊扩大了版面,更改了刊名。吕老说:“改成孝妇河畔后,副刊的文章质量提高的很快,有了小说、散文、杂文,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通过这个阶梯,许多通讯员走上了新的岗位,发挥了自己的才干,有两个作者还当上了大众日报的副总编辑。”

  在编好副刊的同时,吕老笔耕不辍,写了不少散文、报告文学,在上海文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大报发表,尽管在“文革”期间遭受了打击,他仍然对副刊情有独钟。“虽然是小报纸,更要团结好本地的作家队伍,让他们有自己的声音,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灵魂。还要打破地域概念,同全国、全省的作家联系,让稿件的水平上个台阶,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对于副刊的发展,吕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与时俱进,水准向大报靠拢,形成柳泉副刊的作者群,这是报纸的软实力啊!”

  往事并非如烟

  孙丰深是淄博日报副刊的主要编辑,从1973年进报社,他见证了副刊的发展。当听说要采访他,68岁的他坚持坐公交车来到报社。在办公室里,他热情地讲述了淄博日报副刊发展的历程。从文革前的“孝妇河畔”到文革中的“起宏图”,延续到文革后的“稷下”和“马踏湖”,孙丰深娓娓道来。现在的柳泉副刊则是淄博日报在1992年改大报后另选的名字。

  “无论在什么时代,副刊都是不可替代的。在阅读大量的政治经济、国际新闻信息后,人们需要一个软性的轻盈的文字,副刊提供了这样的功能,调剂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孙老说副刊架起了一个特殊的桥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虽然每周只有一期副刊,却因为它特有的节奏,让本地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我基本是按照2:8的比例来安排外地和本地作者的文章,坚持培养自己本地的作者群,可以让读者和作者有亲近感,轻易地读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学、同事的文章,加深了彼此的了解。重要的是副刊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他们成为报社涵养的忠实读者。”

  一篇文章可以交上一个知己和朋友。孙丰深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淄川寨里镇政府的宣传员张良仁喜欢写作,在刊发了他的几篇文章后,孙丰深和他并没谋面,“根本不认识他,后来他突然病故,临终前专门跟儿子说,有什么困难到报社找我。因为抚恤金的问题,我给寨里镇的党委书记写了信,他专门回信介绍了对张良仁一家的扶持帮助情况,镇里还组织了捐款。”“作为编辑得到这样的信任,应该尽其所能去帮助。”

  在90年代,孙丰深通过一个作者的稿件,知道了淄川淄河陈心平老人的情况,这个在解放战争中打过100多次仗的老人,从团部参谋复员后,生活非常艰难。恰好齐鲁武校回报社会,年前慰问困难群众,孙丰深专门安排当时的编辑史德建去看望陈心平老人,两桶油、两根猪后座、两袋面送到老人家里。淄河镇当时的王书记知道此事后,和陈心平结成了帮扶对象,并表示抓紧为老人修缮房子。为促成此事,孙丰深专门写信给王书记。“萍水相逢也是情,党报的副刊编辑除了编好稿件,也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中的活动中,文学不是风花雪月,它是真善美的文字表达。”

  润物无声

  陶安黎是张店作协的副主席,说起最初的写作冲动还是在高中,常在日记本上写些诗歌散文什么的。

  “当时校办公室里订着《淄博日报》,我对副刊上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好,语文老师不但允许我每天去读报,还把上面的好文章推荐给我,赶上他有兴致,还会同我讨论一番。那时,活跃在我市文坛上的作家张雪、张峻声、孙丰深、吕奇、谭连、陈东升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也是我崇拜的偶像,套句时下的流行语,我是他们的“铁杆粉丝”。读得多了,我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名字和作品也和他们一样变成铅字出现在报上。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但对谁都没敢说,对父母也保着秘,我怕倘若发表不出来惹人笑话。直到有一天,已经参加工作的姐姐在《淄博日报》上了发表了一首纪念毛泽东的诗歌,让我好一通羡慕,羡慕之余,也坚定了向日报投稿的决心。”

  他从日记本上扒下一篇自认为不错的文章来,当时也不懂投稿的规矩,誊抄时用的竟是普通的信纸。中午放了学连饭也没顾上吃,迫不及待地跑到邮局,买了信封和邮票,就趴在柜台上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填写地址,当写到“寄:淄博日报编辑部”几个字时,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神圣感。这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再次向《淄博日报》投稿,已经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了。这中间陶安黎经历了高考落榜,招工就业,工作调动,感情纠葛等诸多人生程序,一度也曾与文学疏远。等重新拿起笔来的时候,已接近而立之年了。

  有一个日子永远不会忘记——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这天的《淄博日报》‘书与人生’专刊发表了我的《书缘》,实现了我在《淄博日报》的零的突破,我像第一次发表作品时那么兴奋和激动。远处的朋友还打来电话祝贺,半开玩笑地让我请客。最令我欣喜的是,这篇稿子发表的正是时候,人家刚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就在这天晚上见面,这无疑给我增添了不少的自信和优越,也多了些吹牛的资本。于是,通过‘书缘’,我又获得了‘人缘’。可谓好事成双。”

  因为爱,所以爱

  一泓清泉石上流,岁月有痕。副刊如同一条清澈透亮的小溪,静静的流淌在读者的心田。没有波澜,静谧无语。却时常有温暖,有微笑,有惬意,有默同。

  就像一个干净、体面优雅的长者,他不标榜功名利禄,不耽于声色犬马,不做金钱的奴隶,不随波逐流。他不逢迎讨好,不哗众取宠,只是阳光纯净地把笑容洒向读者。

  从最初的工人文艺到柳泉副刊,从淄博工人报到淄博报业传媒集团副刊历史的每一次变化,这张每周一次的副刊,容纳了无数读者和作者的眼光和思想,它是一片草根的海洋,它一点一点吸收着每一份来自生活的土壤和营养。如今,柳泉副刊的电子信箱因为稿件数量的庞大,需要编辑随时缩减才能保证信箱的正常支持,来自五湖四海的日均200-300篇稿件更令编辑欣喜却忙碌。因由着一种对时代的信仰和情怀,它成为跨越60年的人文记录。

  或许有一篇文章曾经打动了你,或许不容易刊发的小诗鼓舞了你,或许你也曾无意的浏览过。它一直存在,它一直留心着这个时代,它从来都关注着读者的心怀。

  时代赋予了文学不同的色彩。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

  花开花落,柳泉爱护聆听了每一种情绪的表达,成熟也好,简单也罢;坚定、犹疑、困惑、焦虑、快乐、彷徨、失落……就是一朵一朵的跳跃的精彩浪花。(题字 纪第)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