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焦点]秦光荣:抓好工程建设“兴水强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12:14  中国广播网 微博

  

  中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王茂盛 陈鸿燕 贾宜超)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全团会议发言中说,云南干旱的成因是多方面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云南省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由于是高原地形,特别是省内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二是多变气候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导致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也出现明显异常,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三是干湿季节分明的影响。受季风气候影响,全省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每年85%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而11月到次年的4月是旱季,降水只占全年的15%左右,而且蒸发量大,很容易形成季节性干旱。四是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云南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山多坡陡,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大。特别是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具体到云南省今年这次干旱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云南目前正处于干暖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天气持续晴朗,温度偏高,水蒸发量大。二是三年连旱的影响。2009年发生春夏连旱;2010年是百年一遇的大旱;2011年是局部地区干旱,并且雨季降水少,难以形成径流,造成库塘蓄水仅为正常年份的70%左右,对今年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三是由于云南现在正处于季节性干旱时期。去年汛期至今,降水量较常年份偏少22%。以上三大因素叠加导致今年我省滇中、滇东等地旱情严重。

  目前,旱灾已造成我省昭通、曲靖、昆明766万人受灾,已有384万人、192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因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650千公顷,成灾376千公顷、绝收63千公顷;因灾造成全省需救助人口230多万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2.19亿元。目前,云南投入抗旱人数540多万人,投入抗旱资金近20亿元。

  

  旱情发生后,我们主要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快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去年8月份以来,开工建设了121件应急供水工程,涉及28座城市、87个乡镇,所有项目主体工程通水后,可保障67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二是开发地下水源,计划在过去两年成功打井500多口、解决220万人饮水问题的基础上,新打井260多口,帮助严重缺水地区补充抗旱应急水源,解决5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山区半山区老百姓用水难问题,采取政府补助运水资金的办法,帮助缺水的山区、半山区群众灌满家中小水窖。目前全省190万口小水窖,已经灌满了160多万口,全部灌满可保证山区和半山区800万人的饮水安全。四是向缺水村庄特别是农村学校送水,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四群”教育工作,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动用5万多台车辆送水,不让一个群众因干旱喝不上水。五是对现有水源进行科学调度,根据各地水源、水量和需水情况,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配,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人畜饮水安全。六是不断强化抗旱能力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城乡供水安全问题。2009年我们水利投入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150亿元、超过“十五”的总和,去年已超过200亿元,今年计划投入更多。随着干旱持续,森林防火形势会日益严峻,我们还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此外,按照“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种植结构,扩大旱作面积,更加重视良种良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农业节约型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我们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旱灾之年农业增长、农民增收,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2%、4%和6%,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三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13.2%和13.9%。

  云南省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云南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实施“兴水强滇”战略,重点是抓好十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