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产片没有观众 不能怪崇洋媚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00:00  北京青年报

  

  ★两会观察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宋春丽在两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大海外影片的引进,对中国电影界是机遇又是挑战。她认为,“我们国产片有时候没有观众,不排除少数观众有时候会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对我们民族的东西不那么太认可。”

  作为中国演员,希望国产片崛起,希望中国民族元素得到更大认同,这种情结,无疑是理性的,值得赞扬。前不久,中美两国签署一份新的电影协议,其中包括海外分账电影配额从20部增加到34部等内容。外国影片的来势汹汹,也让拯救国产电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

  在文化的问题上,简单拿崇洋媚外说事,容易陷入误区,偏离问题实质。这是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民族文化都必然被纳入到世界文化洪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共识。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必须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元素。国产片令观众失望,不是本土价值文化成分多了,恰恰是少了。

  也就是说,不是观众对民族东西不认可,在崇洋媚外,而是国产片没能“民族性”做透。宋春丽说,当初观众看完《离开雷锋的日子》之后都说好,这也证明,把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价值的东西做透,能得到观众认同。只不过,时代在发展,观众文化品位与价值判断也在变化,对文化价值思想与表现样式,也就有了更高要求。在今天,那种“脸谱化”的文艺作品,肯定难以打动人心,就在于观众希望看到符合当下社会普适审美标准的作品,至少要给人性留存更多的空间。

  很多外国电影打动中国观众,也不是因为这些电影制作技术手段有多么先进,而是在人性与价值方面击中人心。导演陆川曾说,“《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现在很多国产片连情怀、美好、纯真等最基础的价值,都成为稀缺的文化元素。一些国产片只是以国家意识在进行宏大叙事,对个体生命尊严缺乏足够尊重,这种文化错位,才是国产片遭遇抛弃的重要原因。

  此前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曾为拯救国产电影开过药方。比如,按照这个行政指令,要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三分之二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强调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应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文化产品要真正赢得市场,关键还是要依靠价值竞争,强迫式消费不可能让观众觉得那是文化大餐。

  一些观众喜欢海外影片,不喜欢国产片,绝不是什么崇洋媚外,更不是对民族的东西不认同。这就如同中国球迷普遍喜欢看外国足球比赛,一提到国足就一脸不屑是一个道理。其实,今天的中国球迷水平要远远高于中国足球,如果国足能再踢进世界杯,大家看电视时自然就会把频道转到国足转播上来。同样,中国电影现在冲奥、走向世界都遭遇了瓶颈,也不是因为中国缺乏有思想有良心的电影人,更不是缺乏懂得欣赏电影的观众,而是国产片在文化创新中出现重大短板。

  低估什么都不要低估民意的智慧,任何演员也都不应该怀疑观众的欣赏水平。要真正拯救国产片,关键还是在于文化价值的独立与创新。这其实与很多文化产业发展遭遇的困境一样,都需要以最大的开放与包容,将中国文化纳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进行自由竞争。

  单士兵(重庆 编辑)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