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好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06:55  东方网-文汇报

  “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好作品”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施大畏两会期间再谈艺术创作“有生活就‘大’,没生活就‘小’”

  2月下旬,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文汇报主办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大展期间,本报刊发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评点此次大展的专访《“作品有生活就‘大’没生活就‘小’”》(见2月22日文汇报第9版),他以“大”和“小”形象而精辟地说明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文艺界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3月6日,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施大畏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当晚应邀做客央视三套《文化视点》栏目,延续从本报开启的话题,再谈“有生活就大”——生活中有多少“好料”可供艺术家汲取!

  有了生活感受,作品才能有内涵

  “生活不是谁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鲜活的、生猛的,需要我们去用心体悟。”“我对生活的认识,不是概念化的,(真实的)生活到处都是”……访谈中,施大畏反复强调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家离不开生活,频频自问自答: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到底有多“大”。

  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为创作连环画《暴风骤雨》深入黑龙江元茂屯的那段日子,施大畏很是感慨:“当时我住在公社招待所,条件简陋,今天的人难以想象,晚上我得拿毛巾把门把子扎起来,把脸盆、热水瓶顶在那儿,因为旁边是条公路,有点怕呀!可到了白天,我上老乡家唠嗑,老乡热心地接待我,赶紧从向日葵上掰下瓜子递给我吃,当被这种朴素的情感打动,我也放松、自然了,画下了他们家里的每一件小东西。”

  他也提及自己的好几次陕北之行,“1996年我到陕西榆林一个小山沟,在磨盘边跟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汉拍了张照。11年后,我又去那个地方,碰巧又遇到那位老汉,他还在磨盘边晒着太阳,脸依然红彤彤的。当然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可我还认识他,于是我又和他拍了张照。出了山沟,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11年变化那么大,可这里的农民似乎浑然不觉,就淡定地生活在他的小村子里,好似天人合一一般。后来我有感而发,写了篇小文章《高原的云》,也画了幅同名的画。”在施大畏看来,艺术家就应该多关注生活,有了关注才有感受,而有了感受作品才能有内涵。“艺术家要是老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想自己的苦恼和欢乐,视野就会被局限住,就好比个人的空间只有100平方米、300平方米,而当你走进大空间里,走在元茂屯的黑土地上,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心胸打开了。”

  如今艺术家要回答的还是三个问题

  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后,“艺术为人民”的指导方针还适用吗?对此,施大畏说:“如今艺术家面临的还是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关系,需要回答的还是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为谁而画,为自己为时代还是为你所面对的人;二是故事讲给谁听,对方能否听懂;三是即便高雅的东西,怎么通过你的引导让别人懂得你所要传达的意思。”他也同意,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家体验生活的方式可能会跟过去不完全一样,毕竟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艺术家面对的观众也多种多样,但关键仍然在于讲的故事要先打动你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你的对象。

  施大畏在访谈节目中还透露了他主持筹备上海“中华艺术宫”过程中的一些感受:目前已邀请法国奥赛博物馆前来办展,而对方推荐了一个名为《库尔贝、米勒的自然主义》的展览,他闻之“心头一颤”:“欧洲的自然主义类似于我们的现实主义,他们对自然主义的理解是人跟人的关系、人跟社会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角度比较宽。我曾问对方,为什么打算办这样一个展览?对方答,后现代走到现在,大家都已经在反思:当你的作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时,怎么面对大社会……这番话给了我一个启示,表现自我走到现在该有一个回归了!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你怎么表现自己所处的社会,表现自己周围的生活?”

  他认为,艺术家今天重新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可能会对许多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所谓新认识,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物质条件下,怎么认定艺术创作为谁,以及怎样创作的问题。创作的形式和样式会有变化,但基本原理不会变——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好作品。”

  本报记者范昕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