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标语文化如何与时俱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07:10  解放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韩承鹏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

  ●标语口号作为一种宣传、动员方式,如何让公众易接受,确实值得研究。只有标语口号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得到热烈拥护和响应。

  ●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研究标语口号的新的特点与规律,找到符合这个时代的标语文化。

  解放观点:近日,国家计生委发布了一份户外宣传环境调研报告。报告指出,经过数年 “洗脸工程”的清理,诸如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之类的恐吓、雷人标语已经大大减少。然而,不少网友说,在一些地方,需要清理的不良标语,又岂止计生领域。

  韩承鹏:标语口号作为一种现象长期存在并非偶然,有其历史、文化渊源。中国的方块字,最讲究工整对仗、平仄协调,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 “对对子” “写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化,使得中国人对标语有一种特别的偏好。一般说来,标语口号大多简短有力,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识记。这种先天的语言优势,是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当然,标语口号并不为中国所特有。在国外,人们集会表达观点时,也会拉出标语口号,不过大多是即时性的。

  在现实生活中,标语口号可谓随处可见。每当有大的方针政策出台,如果适时推出一些精炼的标语口号,的确有助于老百姓理解政策内涵,动员全社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但如果标语口号缺乏人文关怀,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比如,像 “飞车抢劫,立即击毙”“爱护卫生长命百岁,乱丢垃圾断子绝孙”,这种恐吓、诅咒式的标语,除了对少数人有一定的警告和威慑作用,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未必有效。有些人看了以后,不排除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对政策法规产生抵触情绪。

  计生领域软暴力标语之所以比较普遍,我觉得并不意外,因为生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主要在农村地区。但如今,随着人们对公共空间日益重视,标语口号作为一种宣传、动员方式,如何让公众不反感、易接受,确实值得研究。

  解放观点:这两年,无论是计生委的 “洗脸工程”,还是云南等地启动大范围的清理野蛮标语的行动,都是为告别标语软暴力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但除此以外,那种空洞的标语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更为常见,如 “××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等等。您对此怎么看?

  韩承鹏:对于标语的意义,中国的古人可谓深谙此理。商鞅变法之前,特意用 “徒木赏金”向天下昭告他言出必信、令出必行的决心,以此树立变法的威信。相比之下,今天我们有些政府部门反倒不太懂得这个道理。在他们看来,标语口号只是写在墙上让人看、喊在嘴里给人听的东西,而不是需要认真执行落实的承诺。我了解到,在有些部门,拉标语甚至是考核政绩的一种方式,似乎拉了横幅就是完成了工作,以张贴标语、宣传口号来代替完成实际工作。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有个地方制作了这样一个标语: “一年消灭荒山,两年绿化我县”。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该地荒山依然,绿化无影。遥想当年,这条标语却是上了大小简报,算作工作实绩。我认为,如果说掺水分的统计数字是腐败,那么这种自欺欺人、没有诚信的标语口号同样也是一种腐败。

  解放观点:有人说,我们已经从 “标语时代”进入 “流行语时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怎样理解标语的作用?

  韩承鹏:标语口号在历史长河里,命运跌宕起伏,有过受到热烈追捧的年代,也有社会接受度受到了不同程度挑战的时候,但如今依然存在,足以说明它的生命力。对此,朱自清先生曾经深有感触: “许多人讨厌标语口号,笔者也是一个。可是从北伐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标语口号虽然小有盛衰,可是一直流行着。这值得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如此呢?是一般人爱起哄吗?还是的确有用,非用不可呢?”这段话非常值得思考,标语口号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在于其特殊的功能。好的标语口号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前进,激起社会成员的活力,凝聚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好的标语口号,是能够经历岁月考验而不减色,激励世世代代的。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些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标语口号至今仍脍炙人口、催人奋进。

  我的观点是,只要有汉字,标语就一定会继续存在。但我们的标语不能成为快餐文化的牺牲品,不能缺少打造精品的意识。现在的问题是,标语越来越多,但容易流传的精品却越来越少。也许,这也是社会大环境浮躁的一种反映吧。

  解放观点:您认为新时期需要怎样的标语口号?

  韩承鹏:标语口号要从本质上反映世道民心,也就是传播学学者罗杰斯提出的相容性。罗杰斯认为,标语口号提出的内容、要实现的目标必须和受众的愿望和信念尽量一致。唯其如此,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行动的一致。标语口号的提出,说到底是为了说服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理念,转变原有的态度和认知结构,促使其采取期望中的行动。但民众对社会发展、政策法规往往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就要求,标语口号提出者必须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和态度,将它们提炼为标语口号。只有标语口号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得到热烈拥护和响应。

  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的互联网时代,客观上对政府部门利用标语口号来动员社会提出了挑战,标语口号有待转型和变脸。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研究标语口号的新的特点与规律,找到符合这个时代的标语文化。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