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举手之劳温暖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07:1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任翀 栾吟之 张驰 夏俊 孔令君

  今天,我们该怎样学雷锋?

  雷锋精神来自实践,最大的价值也体现在实践之中。弘扬雷锋精神,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作为党报记者,更是有责任有义务走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

  学雷锋、做好事,人人可学、处处可为。近日,本报年轻记者兵分几路,践行党报记者责任,响应共青团上海市委“快乐志愿,随手公益”倡议,利用“碎片时间”随手帮助他人,投身“微公益”,让举手之劳,温暖人心。

  上班路上15分钟

  在地铁站志愿服务

  3月6日上午8点多,记者特意提前15分钟上班,佩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地铁志愿者的“志愿10分钟”红色徽章,来到地铁7号线长寿路站参加志愿服务。

  停留在东侧站厅的自动售票点不到一分钟,记者发现了问题:4台自动售票机中有两台虽然屏幕显示正常售票,但连续几名乘客都未能成功买到票。于是,记者向地铁服务柜台报告故障后,又回到了售票机旁边——“这两台机器有点问题,请选择其他两台机器买票”,面对记者的提醒,乘客大多依照指示选择售票机。有位小青年似乎不相信记者的话,硬是选用有故障的售票机,失败后,换了台售票机买到了票。临走,他给了记者一个灿烂的笑容:“谢谢你!”

  有些乘客对自助售票并不熟悉。一女孩在显示多条线路地图前有些不知所措,记者询问:“要不要帮忙?”女孩子点点头:“我想去虹桥火车站,怎么买?”记者指着地图,给她讲解如何换乘,帮她买了票。没想到,女孩离开两三分钟后,又回来找记者:“为什么我进不了站?”记者带她去服务中心,心里有些小骄傲:只是帮助女孩买了一张车票,她再次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志愿者。

  还有三位带着大包小包、农民工模样的年轻人,在显示屏前站了许久也不操作,记者上前询问:“要不要帮助?”并指了指胸口的红徽章:“我是志愿者。”年轻人说,他们想去上海南站。记者对着地图给他们讲解了7号线换3号线到达上海南站的方法,“单程票价为每人4元”。可是,年轻人还是有点怀疑,其中一位表示:“我们不买票了。”眼看出发去采访现场的时间到了,记者只能放弃进一步解释的努力,离开了售票处。

  回想15分钟的志愿者体验,有满足也有遗憾。相信如果志愿服务成为常态,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就会更多。

  闲暇20分钟

  帮陌生人搬运行李

  20分钟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做一件小事,帮一把陌生人。

  前天,申城放晴,上海火车站里人潮涌动。距离长途汽车站最近的3、4号线4号出口处,走到地面有35级台阶,没有自动扶梯。提着较重行李的人来到这里,往往望而兴叹。上午10点40分,记者路过这里,算了一下,离下一个采访尚有20分钟间隔时间,不如来帮他们一把!

  “你这个要钱吗?”当记者跨前一步,帮旅客提起大行李时,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有意思的是,听到“学雷锋”三个字后,大家的疑惑瞬间化解。这个50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字,承载着社会向善的力量,已然是一张不言自明的通行证。

  要前往江苏建新的张女士,拖着两个大箱,肩挎一个手提袋,大汗淋漓地来到4号出口,记者帮她把箱子拎上了楼梯。回头一看,张女士对去哪儿乘车一片茫然,记者又和她一起前往长途客运站。一路上记者和她聊了许多,道别时简直可以算半个朋友了。“换乘了这么多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学雷锋的呢。”张女士笑着说,“我现在心情也好了很多。”

  来自安徽的一位大婶,用扁担挑着两大包行李,看着台阶皱起了眉头。记者表示自己不收钱,只是帮忙,大婶的眼神里始终有些不信任。但当记者把行李挑到地面后,大婶一脸信任地望着记者,打听目的地的路线——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赢得陌生人的信任。

  抱着孩子的少妇、拉着小推车的老人、扛着麻袋的农民工……20分钟的时间里,记者帮十几位陌生人搬运了行李,出了一身汗。汗水换来了不同口音的“谢谢”,也换来了人们真诚的笑容,记者觉得:值!

  人在途中,冀望一路向善。

  午休40分钟

  随手捐书尽其用

  记者来到位于大沽路346号的“白领驿家”总部,体验“随手捐书”活动。

  “利用午休时间,整理好书籍,然后骑车送书到‘白领驿家’。”在静安区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王大中告诉记者。家里人都爱买书,家里书天书地,大批有价值的书也因此尘封一隅。把心爱的藏书捐给贫困学校,让她觉得“可以物尽其用”。

  “爱心书屋”的发起,源自2009年,几个小伙子到云南山区徒步旅行,途中目睹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和课外书籍的匮乏。回沪后,他们发起捐书行动,长途跋涉把募集到的100多本书送到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希望小学。此后,捐书行动成为“白领驿家”的常设项目,社团负责人与云南、湖南等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起了“点对点”直接联系。

  一些白领不仅自己一次又一次捐书,还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献爱心。项目负责人王芸婷告诉记者,他们会对书进行分拣,挑选出合适的书打包邮寄,不合适的书通过义卖等方式变现后再捐给学校。

  看得出,白领们虽然公益热情高涨,但该项目的社会知晓度还不高,实际效果仍不明显。为此,王芸婷打算,最好能在静安区商务楼宇里开设几个“爱心书屋常设捐赠点”,让白领有更多随手捐书的渠道;还打算与受捐赠方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让白领们感受到贫困学校的实际状况,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

  但在王大中这样的白领看来,比起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随手公益”的好习惯。许多白领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微公益”项目,他们会随手把看过的书分门别类做上标签,让自己的 “精神食粮”发挥出更大效用。

  下班后30分钟:

  陪老人聊会天

  福利院的邵老伯开玩笑地问记者:来看我,是因为学雷锋吧?记者点头又赶紧摇头。

  点头,的确正值号召“学雷锋”的时间点;摇头,因为“学雷锋”并非刻意为之。与老人聊天,是件简单而愉快的事情,哪怕没带什么礼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话题。其实,记者每次去闵行区社会福利院的时候,老人们都很开心,虽然嘴上会说,“你们年轻人忙事业,没有必要来看我们。”

  记者也曾怕尴尬,老人们会怎样看待一个“上门陪聊”的陌生人,但实际上,只要说一句“我想陪您聊聊天”,无一例外,老人们都会慢慢打开“话匣子”,原来他们更怕年轻人误解:“我们说的都是些老生常谈,怕你们不愿意听。”

  曹老伯和邵老伯是同屋,空闲的时候,他们喜欢聊天,他们坦言“总想让年轻人来跟我们说说社会上的新鲜事。”不少老人对电脑网络好奇,“过来教教我视频聊天怎么样?”严阿婆向记者提议。还有老人在聊天中问记者:“网络上买书,究竟怎么买?”

  记者这次给老人们带去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书。这些书,又引发老人们一番“想当年”。老人也很需要被倾听。如果静下心来,会发现每个老人的故事,都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年轻人从中受益良多,那些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可以在他们这里得到“有趣”的诠释。陪老人聊天,就像是听一节历史课。

  和老人聊天,不在乎长短,记者只是在下班的路上绕了点路,和他们说一会儿话,“看到有年轻人来,我们就觉得精神振奋。”曹老伯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有空能“顺路”到敬老院、福利院看看,和老人们聊会天。这件“微小”的事,能给老人和自己带来很大的乐趣。

  体验手记

  快乐志愿随手公益践行党报社会责任

  “快乐志愿、随手公益”,在学雷锋日的时候,这样的倡议遍布大街小巷。

  一些年轻人畏难——雷锋是“伟大”的,我们做不到。但实际上,学雷锋只是“随手”能做的。在自己的社区,在上班的途中,在等车的闲暇时刻,在忙完一天工作的轻松心情中,在出入地铁站的时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随缘顺意,助人为乐,用快乐的心情去帮助人、感染人,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

  本报记者们所体验的“微公益”,也正是如此。今天,身为党报青年记者的我们,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倡导者,用手中的笔,大力倡导各种时代新风,弘扬社会“真善美”。同时,我们也应是雷锋精神的行动者、体验者,用行动来促进社会点滴变化,践行党报的社会责任。

  我们希望,有更多人,能多为“小善”,并将这种“随手”的“小善”,内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希望,“学雷锋”不再是应景的倡议和组织行动,而成为一种“道德公约”,就如“不随地吐痰”一般,消除其中的“刻意”成分,深入人心。

  (董齐兴 孔令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