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南
几则新闻放在一块看,有时候会更加让人五味杂陈。江西一高校食堂贴出禁令称,“禁止农民工在此用餐”,理由是影响卫生。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微博上公布手机号码,并与8名农民工一起吃饭,被质疑是借此作秀。在武汉丢车的日本人河源接受媒体采访称,中国人显然对外国人特别好,希望中国人对彼此能更好一些。(综合媒体近日报道)
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善待彼此的能力?我对有人在微博上发起的“请农民工吃顿饭”行动不以为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将其定位为“慈善行动”,这种慈善定位其实还是在昭示和强调某种不平等和优越感。如果你愿意请农民工吃饭,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就此看一看,你的“善待力”是否还存在。一名官员和8名农民工吃饭,仅从物质层面恐怕很难看出它对农民工有多大帮助。但是,它传达了一种善待彼此的愿望,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或许是一种不能不正视的状况。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不争的现实。但发展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所有阶层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因此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相互善待彼此应是一种不缺位的能力。如果说请农民工一起吃饭还需要作出抉择,那么让农民工在同一个食堂吃饭究竟会有多难?他们从事劳作,当然会出现“衣着沾满灰尘”的情况,但对食堂清洁员而言,也就是多抹一遍桌椅的问题,又岂能以此为理由嫌恶对方?
大多数人都会以“橄榄型社会”作为理想状态,其实质也就是大多数人在收入、地位等方面处于中间层次,而暴富或赤贫都属于少数。在社会分层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前,人们并非没有理由善待彼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我作为“人”的平等。人在社会中总能体会到某种程度的“镜像效应”,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怎样对你。善待也同样是相互的,你善待他人,他人也会善待你。而作为对立面,歧视所带来的也一定是连锁反应。辱民才会导致“仇官”,挑衅和炫富一般伴随着“仇富”。
善待彼此其实是一种回归,而不需要去刻意习练。在武汉的大学校园里,清洁工背大学生趟水的新闻引发了极大争议。清洁工阿姨站出来替大学生辩护,称自己心痛孩子们是出于自愿。这种解释出于真心也无需指责。但是,对被背的大学生而言,不妨想一想,倘若那是自己的母亲,你还忍心让她趟水背你吗?“善待力”从来就埋藏于我们心底,无非是成功、竞争、财富、享受等似是而非的概念让它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回归到德性的基准线上,人与人相濡以沫抱团取暖才是社会的本质。
“对彼此更好一点”,这是来自“外人”的劝谏,却也至少冷眼指出了某种现实。我们到底为什么已无法善待彼此,是因为生存资源有限,所以要处处“让别人无路可走”?不是这样,今天我们所能拥有的物质丰富程度前所未有,并非真正的“丛林时代”。真正的缘由,有道德在现实面前的脱节和无力,同样有权利意识的不清晰和未明朗。恢复我们的“善待力”,起点仍将是“人”的意识的复苏。他人不再是你实现目的的工具,也不是衡量你的社会地位的参照物,而是你自己的镜像。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把他人当人,便是把自己当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