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了走向灭绝的江豚活下去14个志愿者立下生死状巡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1日02:59  都市快报 微博
为了走向灭绝的江豚活下去14个志愿者立下生死状巡湖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巡逻队14名队员立下生死状。

为了走向灭绝的江豚活下去14个志愿者立下生死状巡湖

志愿者每次巡湖,都会做些记录。

为了走向灭绝的江豚活下去14个志愿者立下生死状巡湖

江豚天生的笑脸,但愿10年后人类还能看到。

  江豚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

  它曾经有个近亲——白鳍豚。2002年7月14日,人们送别了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后,世上再无白鳍豚。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早在2500万年前,江豚就在长江流域生存繁衍,远远早于人类。东汉许慎(公元58~148年)在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鱼(即江豚)出九江,有两乳”的记载。

  现在长江流域还剩下多少头野生江豚?没有准确的统计。根据有关方面声纳与目视结合调查统计,洞庭湖的江豚数量只有85头。专家估计整个长江流域只有1000头,如果不加以保护,10年后江豚将成为“白鳍豚第二”。

  2008年以来,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左右,今年更是来势汹汹。今年4月,湖南洞庭湖一周之内死亡江豚12头、安徽安庆江段死亡江豚8头、鄱阳湖死亡3头。短短一个月,在江豚的三大生存场所,有23头江豚被证实非正常死亡。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主任蒋勇说,如此短的时间死亡如此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指江豚),在长江流域生态史上实属罕见。

  难道专家的预言越来越接近了,江豚将被我们这一代逼死灭绝?

  已经对不起白鳍豚了 难道悲剧还要重演?

  网友“海翁伯”在他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中,详细记录了2009年以来,长江江豚历年的死亡记录。这个博客,原本是为“淇淇”而建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却无意中成了民间江豚救护的“大本营”。

  “海翁伯”实名于江,是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绿色周末”栏目原主管。“1997年第一次看到淇淇时,特别震撼,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如此可爱的动物。”但更触动于江的是孤独——“淇淇”是馆里唯一的白鳍豚。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样可爱的动物,“会在我们这一代就宣告灭绝”,于江说,“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2006年进行的“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让江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1984年12月至1991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曾对长江中下游的江豚进行过长时间的科学考察,观察后测算出当时长江及沿江湖泊中的江豚数量为2700头左右。但2006年的考察结果却是:长江干流分布江豚仅有700头~900头,加上鄱阳湖和洞庭湖两个湖区的江豚分布的数量,估计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约有1200头~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即使乐观估计,也不过1800头左右。

  正是这一结果使于江意识到,当年认为没有生存危机的江豚,有可能在他眼前演出另一场悲剧。2008年开始,于江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中,开始出现有关江豚“意外死亡”及考察、救护等方面的内容。几年过去,连于江自己也没想到,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博客的主体内容。

  每一次记录江豚的死亡,都是一次揪心的伤痛。

  2008年20头、2009年21头、2010年19头、2011年21头。于江记录着每一起能找到确切信源的江豚死亡事件。

  近两年来,大凡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江豚死亡事件,总有科研人员、网友等在第一时间联系于江,向他提供照片、解剖资料、死亡原因分析等材料。博客“淇淇的天堂”也成了江豚死亡信息的发布站。

  截至5月21日,于江统计的2012年江豚“非正常死亡”事件已达到36起,第一头和最新一头都是在南京下关发现的,且都是哺乳期的幼豚。

  洞庭湖唯一专门保护江豚的民间组织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资助

  对于江豚死亡的原因,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分析说,主要是滥捕滥捞导致渔业资源锐减,特别是电捕鱼、迷魂阵(水面下布网)、海网、滚钩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捕鱼方法,不但会伤害江豚,而且破坏了上游食物链,使江豚觅食困难,直接影响其繁殖能力。

  此外,死亡原因还有水污染、船舶螺旋桨误割。江豚依靠声波定位,会将螺旋桨的马达声波误认为是自己同伴。

  洞庭湖上同样活跃着一支保护江豚的民间组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这也是洞庭湖唯一专门保护江豚的组织,有40多个志愿者。

  “(我们想与江豚)10年共存亡,现在都等不到10年了。”协会会长徐亚平说。

  徐亚平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南日报驻岳阳记者,他关注到江豚的锐减,是在去年8月。

  当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官员韦宝玉给徐亚平打来电话:“洞庭湖江豚以每年15%的速度减少,死亡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韦宝玉知道徐亚平一直在关注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也很喜欢江豚,希望他能做点什么。

  “我必须立即行动。”徐亚平说,“那天晚上,我对儿子说,明早4点起床,一起下湖,想办法抢救江豚。”

  协会志愿者何大明关注江豚比徐亚平更早。

  何大明祖祖辈辈都是洞庭湖上的渔民,看着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他便自发组织渔民在湖上进行巡逻,因为没有执法权,何大明只能对非法捕捞者进行劝导,“只能靠嘴皮子和人死磕”,或者打电话给渔政部门、媒体。

  为避免被人指责,何大明等巡逻渔民还卖掉他们的渔具及部分渔船,只剩下3艘渔船供巡逻之用。巡逻的费用,由他们自掏腰包。“去年巡逻花了5万元”,何大明说。

  “我们过去靠捕鱼为生,现在没有什么鱼捕了,靠着良心来保护江豚。”巡逻队员范钦贵说,巡逻主要针对“高科技打鱼的”,他说的高科技指违规捕鱼手段。

  “51%的捕鱼者主要用迷魂阵和虾笼捕鱼,用电捕鱼、下毒捕鱼也常见”。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志愿者李萧说。 这是蓝天环保社团2011年暑假在WWF“湿地使者行动”的资金支持下,进行实地调查的结果。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有14名巡逻队员,按照约定,他们3人一组,晚上多加一个人,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两班倒巡逻,不论春夏秋冬。

  14个队员按手印立下“守护江豚生死状”:有难同当,生死与共,在巡湖过程中,若有人出现意外伤亡,所有人都应尽力救助并抚恤其家属、子女。

  曾有人在巡逻回来的路上被人打伤。

  今年12只江豚集体死亡后,徐亚平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常深夜1点还在巡湖。

  协会的经费全部来源于会员的捐献,至今没有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一分钱的扶持。目前,协会完成投资104万元,大都挂欠,处于严重负债状态。

  协会志愿者孙孝喜说,他们巡湖一天的补贴是5块钱,只能买点面包和矿泉水。现在,他们在离岳阳楼不太远的慈氏塔下,合伙开了间餐厅,希望借此补贴协会开支。

  渔政对江豚的保护相当于救火员

  李萧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与大雁、天鹅、野鸭等候鸟物种相比,大部分渔民对江豚这一珍稀物种的认识还不够。

  2010年,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加大了候鸟保护的经费投入,建立候鸟保护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与之对应的江豚保护工作明显薄弱”。

  当前缺乏专门的江豚保护官方机构。“现在渔政部门对江豚的保护相当于救火员”,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说,要形成政府部门、科学家、公众联手的保护体系。

  2001年,农业部制订了《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目前,长江中下游已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建立了6个江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个: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湖北洪湖新螺段保护区、安徽铜陵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江西鄱阳湖保护区、江苏镇江保护区;市级保护区1个:安徽安庆保护区。

  2005年,农业部拨专款350万元要求建立岳阳东洞庭湖长江江豚市级自然保护区,购买了执法船只、车辆、办公设备等,可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因此保护区还没有真正运作,也没有通过农业部验收。

  今年以来,岳阳市整治洞庭湖渔业活动,截至目前共清除“迷魂阵”网片46000余米,竹篙24000余根;拆除非法网围5处6000余米。4月23日,岳阳市开展“洞庭风雷”行动保护江豚,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行为、非法排污,整治航运秩序。

  这让徐亚平看到了江豚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综合央广、中国环境报、中国水运报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