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型电视政论片《中原崛起》第3集《三化新途》台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05:29  东方今报 微博

  【序】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心中原和中国发展的人们,立刻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个消息的分量,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从此承担起了为国家现代化探路的重任。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为中国传统农区推进现代化创造新鲜经验,这是时代赋予中原经济区的光荣使命。

  无疑,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开创性的任务,更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使命。那么,中原人如何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呢?

  【短片·解说】

  2011年10月26日,这一天关心中原发展的人们将目光聚集到郑州。这天上午,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成为这次大会的主题,未来五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已经清晰可见。

  【同期声】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短片·解说】

  在中原经济区未来的建设目标逐渐明确的时候,人们发现,“三化”协调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表述和更为明晰的思路,那就是用新型城镇化来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同期声】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那为什么我们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这个提法是我们谋划中原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大业当中,一个认识上的新进展。它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三化协调发展当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保粮食增长和保证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当中,对土地资源的争夺。

  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平:用城镇化这样一个概念,来把农村、城市,城乡协调发展,包括产业的布局,整个地协调起来,这样就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使得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达到一个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反过来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又要求城镇化加快发展,也要求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离开了城镇化,你光空讲城乡统筹,没现实意义。

  【短片·解说】

  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的粮仓,保障着这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中原人对这个国家的责任与奉献。但是,如今这里的人均耕地只有1.2亩,土地后备资源已经亮起了“红灯”。在这里,人地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

  寸土寸金,庞大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人均耕地,制约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使河南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将近10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河南发展的短板。

  那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又在哪里呢?

  【同期声】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只有一个途径,也就是要想把农村潜在的建设用地挖掘出来,就必须大规模地推动农民进城,农民进城,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什么样的城,我们提出了五级城镇体系的概念,就是说,国家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比如郑州,然后是以省辖市为主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县城 、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

  【短片·解说】

  这里是滑县道口镇一个占地1600多亩的新农村社区——锦和新城,每天晚上,欢快的旋律都会在社区中心广场上响起,社区居民都是从附近村庄搬迁过来的农民。

  【同期声】

  河南省滑县锦和新城村民睢玉凤:自从搬入这儿,我们使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小孩呢,又建了小学、幼儿园,我们现在已经成了带着土地的市民了。

  【短片·解说】

  带着土地的市民,是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特殊称谓。他们只需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过上和城市居民同样水准的生活,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这得益于滑县正在进行的“土地整合”和“村庄整合”的伟大实验,它使滑县这个粮食生产大县节约土地7000亩。

  【同期声】

  滑县县长董良鸿:既要体现集约节约用地,又要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腾出空间,同时又要通过土地流转这种方式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集约、 规模化发展的问题。我觉得,这几个方面凑到一块,逼迫我们不得不走出一条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这么一种道路。

  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那么这三化的核心,就是土地指标如何处理,现在我们河南省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如果我们下一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探索的话,将为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纲:集约、高密度地利用土地,解决土地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工业要发展、农业要发展、服务业要发展、各行各业都要发展的时候这土地稀缺的问题。

  【短片·解说】

  河南作家刘震云编剧的电影《手机》里的片段,真实地反映了河南新乡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景象。时过境迁,还是在这片土地上,那样的场景早已消失。2008年,新乡市古固寨镇祥和新村的村民李敏一家搬进了新居。

  【同期声】

  新乡市古固寨镇祥和新村村民李敏:盖房的时候,政府都给贴息三万块钱,还给俺十吨水泥。你像在新村里就是不一样,你瞧孩儿们上个网啊,洗个热水澡啊,俺这小区的设施也可完善,挨着超市、卫生院,瞧外头的环境也是好得很,绿化得多好呀,来这儿都可喜欢,有可多和市里头都没啥区别。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基本上达到了和城市没有差别,这个水平。通过这个机制创新,就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短片·解说】

  在新乡市延津县王楼乡,全乡35个行政村被规划为6个新社区,节约土地6600多亩。和古固寨镇的农民们一样,人们在这里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王楼,改变人们生活的还有产业集聚区,这里聚集着4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它们可以解决全乡三分之一人口的就业问题。2010年,人们在这里得到了4000多万元的收入。

  在中原大地,王楼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镇,这里的人们并不算富裕,这里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并不丰富。但是,产业集聚区的生机和活力,新型农村社区的崭新面貌,已经使人们看到了新型城镇化的美好前景。

  无数新型农村社区的蓬勃发展,是中原大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同期声】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将会在更大的空间,在最基本的层面,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的有效配置,并且释放这些要素,这样的话,就实现土地节约,实现劳动力的有效配置,这对于整个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的工业化,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欧继中:通过产业经济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上班,就地城镇化,农民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这必将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最终消除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短片·解说】

  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对立,让深受乡村恩泽的城市反哺农村,让世代躬耕田地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市文明,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命题,更是重大的政治命题。

  对于农业人口占60.5%的河南省来说,解决好农业人口的就地转化问题,始终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只有实现了农业人口合理有序的转移,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走通,这是中原能否崛起的关键。

  因为,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它担当起了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

  河南是中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对于将要走进城市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政府不仅制定政策鼓励他们奋斗他乡,而且主动担当宣传员和推销员。

  2009年3月3日,北京农业展览馆1号馆里的一场特殊展览备受关注。“长垣拉面、林州建筑、新乡防腐、信阳保姆、遂平家政、唐河保安”等45个对外输出劳务品牌,换来了一天30万人的用工大单。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政府10亿元培训资金的投入,560多万接受过技能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完成了劳务经济的脱胎换骨,这些新市民从此有了在城市里谋生赚钱的一技之长。

  【同期声】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现在河南迎来了新的我们称之为开放的机遇,伴随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对人进行投资,把他的教育水平提高,技能提高,这样的话,就使得他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他的经济财富。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河南这几年,把农民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培训,政策体系的形成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加快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来破解人往哪里去的一个总的抓手。

  【短片·解说】

  在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的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12岁的李好,是郑州市丰产路小学五年级2班的学生。父亲长年在广州打工,李好随母亲住在学校附近。在她就读的学校里,85%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除了生活条件相对差些,她和城里的孩子没有其他区别。由于品学兼优,李好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

  【同期声】

  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王珂:政府采取了几项措施,来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只要六证齐全保证每个孩子入学。六证含身份证、户口本、借读证、暂住证、劳动合同和婚姻证明,只要六证齐全,全部来解决。

  【短片·解说】

  在郑州,教育公平绝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政府一系列切实举措之中。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迅速增长,郑州市启动了“校园改扩建工程”,“十二五”期间将惠及142所中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这座城市以博大宽容之心接纳每一位劳动者和他们的子女,他们将和这座城市一同成长。

  【同期声】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内容是三化协调,这个三化协调就是要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用地和粮食安全用地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的途径,是要农民工在城镇持续稳定地转移,变成城里人。那,只有解决了他们子女在城镇里就学问题以及住房问题,他们才能在城镇安下家。

  【短片·解说】

  在中原大地,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基点,那么以郑州为代表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高点。建设郑汴新区,做大做强郑汴都市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由之路。

  2006年11月19日,一条连接郑州和开封的快速公路郑开大道正式通车。从此,郑汴一体化的宏大构想浮出水面,“郑汴新区”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应运而生。

  未来郑汴新区规划总面积将达到2127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86%。郑汴一体化将从概念成为宏大的现实。

  【同期声】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欧继中:郑汴新区的功能定位,我觉得应该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科学发展改革试验的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国家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还应该定位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把郑汴新区打造成为内陆的开发、开放高地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

  【短片·解说】

  如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蓬勃而上的大背景下,郑汴新区的活力已逐渐释放出来。

  2011年11月29日,一条消息让关心郑州发展的人们兴奋不已。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增长区的蓝图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这座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将被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同期声】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成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整个中部的崛起需要郑州发挥龙头作用。

  商务部商务研究院院长霍建国:从农产品基础性的支撑,到它的深加工,到工业经济的布局,到城镇化的布局以及到它的很多综合性的交易市场、金融市场的布局,郑州都具备这些发展的潜能。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正河:作为城市群这块,它就有一个总的策划者,同时下面还有各个产业的总装中心,第三产业的策划中心,第二产业的制造中心,其他中小城镇跟它配合,只有配套配合的产业群,才能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群。

  【短片·解说】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中原人坚定不移的选择。那么,在这个选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呢?

  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型企业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时至今日,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仍然没有度过这场危机。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使中国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对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问题。而对于河南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则更为迫切和艰难。

  【同期声】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中国今后的十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那么内需在哪里?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城镇化,就是使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那么农民变为市民的转化过程就是巨大的内需市场的释放过程,这包括,投资的需求,包括消费的需求。比如河南,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十个百分点,每年将会有150万到180万的城镇化人口的出现,那么将会巨大地带动河南整个区域生产的发展,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且为中西部的三化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探路,提供示范带动作用。

  【解说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当下河南最热火朝天的事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原人自信的步伐从未停止。中原大地的城镇化,正在探索出一条朝气蓬勃的创新之路,这是一条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原大地的发展关乎中国现代化的全局。这块土地上的探索与破局,也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经验与智慧。

  未来的中原和中国充满了伟大的机会。今天,在这块中华文明诞生的土地上,人口和资源的压力空前紧张,实现中原崛起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新途,必将带领中原人再造盛世,创造文明的新辉煌。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李鹏勋】【打印】【顶部】【关闭】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