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头在沪”让东隆“羽翼”丰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07:19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唐蓓茗)最近从缅甸回来的东隆羽绒老总郭连学,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在缅甸新办的服装厂运转良好,成本非常有优势。”此次随郭连学一起去缅甸考察的,还有几位上海服装企业的老总,也想着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

  早在2002年,上海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就开始将生产转出去,而把设计研发和采购销售留在上海。缅甸的工厂是东隆继在安徽铜陵、无为,江苏南通,山东郯城、临沂设厂后,去年3月建成的海外第一家服装企业。至今,东隆在海内外已设有十个生产基地。

  安徽铜陵是东隆在外设厂的第一个据点。这家工厂原来亏损严重,被东隆收购后从衬衫转产运动服,一举扭亏为盈。东隆在缅甸开设的工厂,也是第一年就赢利。这当中,成本低廉是最大的奥秘。

  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通常要占总成本四到五成,而目前缅甸工人的工资大概只是中国工人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货物从上海海运到缅甸的费用,甚至比上海到山东的陆运费用还低20%。由于中国、日本与东盟签署了免关税协议,东隆缅甸公司加工的服装直接出口日本还可以省去关税开支,因此这里成了东隆理想的海外加工点。当然,东隆的海外拓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今年缅甸大选之前爆发全国性罢工潮,工厂也曾停工数日,但是东隆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很快恢复生产。

  研发设计和采购销售这两头,东隆则充分利用上海人才、信息、技术、物流等优势,一方面提升快速接单能力,使宜家、阿迪达斯等数十家世界知名品牌成为自己的客户;另一方面,从过去单一搞外贸转向内外贸并举,打造出了东隆、高玛、法恩、格菲兰、舒草、冬之羽等自主品牌。目前,东隆手上还握有多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羽绒制品上,东隆通过与上海高校合作,一直走在技术与时尚前沿。

  在发达国家,羽绒被普及率达70%,而中国只有3%。为此,东隆已设想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养鸭子。现有国内的养鸭场,饲养的大都是生长期短的肉用鸭,鸭毛出绒率不高,向农户收购鸭毛也越来越困难。据测算,光是满足东隆一家公司的原料需求,每年就需养上亿只鸭。

  “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产业布局,让东隆羽绒经受住了近年来成本上升、外需不振的冲击,业绩连年稳定增长。2011年,公司销售额突破26亿元,连续两年夺得羽绒制品出口额全国第一。

  记者手记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行业,按市场规律及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之一。

  对纺织服装业来说,上海的优势资源是什么?这里是时尚前沿,也接轨国际;这里人才集聚,要素集中。而且,海内外市场比较认可“上海品牌”。拿郭连学的话说:搞服装,“魂”一定要在上海。东隆在上海的设计研发人员达400多人,采购销售部门也有300多人。

  但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造环节,上海不占优势,那就应该走出上海找资源。从东隆的实践来看,随着物流和交通越来越发达,寻找纺织服装加工点不一定非得要靠近市场、靠近原料基地,缅甸就是这样的“两不沾”。我们进行跨区域资源配置,不妨再大胆一点,步子迈得更远一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