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 梦想

2012年06月30日08:1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微博

  在濯锦之江这片沃土上,有着无数的人和企业,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小到在街边喝一杯盖碗茶,大到在锦江实现企业上市……在梦想面前,锦江人和锦江这片土地,上演着一个个温馨故事。

  奋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地处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锦江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推进产业倍增,实施全域开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一个产业的、国际的、宜人的、和谐的锦江而努力奋斗。于是,锦江区出台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锦江人正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加快前进的脚步。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两位锦江人追寻梦想的故事。

  人生起伏 “梦想”扎根在锦江

  人物:刘端元

  农家乐“刘家花园”老板

  63岁的刘端元坐在刘家花园大门口的保安值班亭,端着茶杯,与保安人员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一点都看不出来他就是成都市远近知名的农家乐、身家过亿的“刘家花园”老板。聊完了,刘端元踱着步子,在园里四处逛着,途经的服务员还有部分顾客,都亲热地和他打着招呼。望着四处的新栽树木,盘算着“再过两年,树冠就能形成了,停放的车辆不会再被太阳晒了”。看着有点陡的石梯,心想着“该整改了,夜晚老人经过时不方便,容易摔倒”。

  为梦想打拼 从插花开始

  1983年,刘端元在村上承包了一个5亩大的堰塘,随后又种起了花。1986年,他又办起了翻砂厂。“那段时间是人生最不走运的。”刘端元回忆说,当时翻砂厂要烧铁,但没有柴火,把夫妻俩睡觉的床都拆去烧了。想做插花生意,又没有钱,请客户吃饭,只敢点烧菜。“对方来了,但看了一眼转身就走了。”刘端元觉得那是他这辈子最委屈的事情。

  1992年8月,当时的春熙路打造需要铺花,刘端元终于抓住了机会,在春熙路插了33盆花,一天下来,挣了50元钱。刘端元乐了,半夜都睡不着觉,用胳膊肘碰醒老婆,合计着:“一天挣50元,一个月就是1500元,多美妙的事情啊。”

  1992年12月7日中午,刘端元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市一医院病房床头需要摆花瓶装饰,院方通知他去签合同,“我兴奋得跳起来了。”然而,因为劳累过度,刘端元犯了肾炎,肾上出血。去医院签合同时,因为当时电梯还是新鲜玩意儿,又没有文化,不会按电梯键,一不小心坐到了负一楼。“当时一片漆黑,又没有其他人。我用手使劲砸电梯的门,手都砸肿了,一直喊救命,心里非常绝望,后来直接昏倒了。”

  所幸,刘端元顺利地拿下了插花生意,肾炎也在一医院给治好了。插花生意越来越顺利,最高峰把插花生意做到了成都市的9所医院。

  经营农家乐 逐年提档升级

  到了1997年插花生意逐渐萎缩,刘端元干脆放弃了这门生意,回到家专心经营餐馆,并把经营范围扩大到50亩,这就是老“刘家花园”。

  “1998年3月6日,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当天竟然来了二三百号人,坐的位置倒是有,问题是饭菜弄不过来啊。”刘端元描述着当时的场景:客人们吃饭基本上靠“抢”。在前面的客人将服务员端出的菜半路就给截走了,坐在后面的人根本就吃不上。

  2004年9月19日,刘端元将“刘家花园”搬到现在的经营位置,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一直做到现在。如今,刘家花园已经是占地200余亩、可停800辆车、同时容纳1800人用餐,集餐厅、茶楼、住宿、会议、展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农家乐,是成都市最大的农家乐之一,产值过亿。

  就在今年4月27日,刘端元又将园区里行车的水泥路翻修成柏油路。“每年升级一次,要跟得上现在的消费形势。”刘端元说。

  要回馈社会 刘端元很感恩

  “要不是锦江区政府一直以来在各项政策上的扶持,也没有我的今天。”回忆多年的打拼历程,刘端元感慨万千,“在锦江区,我的恩人太多了。”

  2009年,刘端元在三圣乡荷塘月色开办了一个占地近50亩的残疾人关爱中心,帮助20位残障人士进行蔬菜种植,给他们发放工资,还买了全额社保,种出的蔬菜直接由刘家花园收购。

  今年5月,刘端元又把幸福梅林的农家乐老板请到一起聚餐,商量农家乐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发展,并把自己的经营经验讲出来,供大家分享。

  “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回馈社会的事情了。”刘端元说,下一步,他将动员刘家花园的所有员工都成为志愿者,分班轮流值日,为文明城

  我你她,让社区“动”起来

  人物:刘飞 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走进锦江区水井坊街道为老助残中心,就能看到墙上张贴着无数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老人们的祝福:做得好,热情,周到;每个工作人员都很热心;志愿者好;感谢关爱中心,关心老人,使老人身体更加健康……在这些感动人心的只言片语背后,是一家立足于锦江区的社会组织,它叫爱有戏,一家致力于推动社区发展,让社区动起来、温暖起来的组织,全由志愿者组成。该中心主任叫刘飞,一位从1999年就开始做公益事业的女强人。

  爱有戏前身:宣传无偿献血

  自1999年开始,刘飞就开始负责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队的工作。随着宣传无偿献血的队伍越来越庞大,2009年,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走到一起,商量着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其中一名志愿者出了主意:你、我、他共同参与,通过拍戏、排舞台剧来宣传无偿献血,结合“I,YOU,SHE”的英语和公益宣传的方式,干脆就叫“爱有戏”吧。

  2010年,爱有戏拍摄并制作了《爱在成都》公益片,宣传在成都的志愿者,还邀请了张杰免费演唱该片的主题曲。同年,爱有戏又拍摄了一部电影《最好的未来》,关注留守儿童。

  两部影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爱有戏也随之搬入红星路35号。可不到一个月,就从该处搬出来了。“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是企业,不适合住在那个地方。”刘飞笑着说。

  长足发展:推动社区建设

  锦江区在全市率先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积极扶持发展服务类、公益类、互助类社会组织。在区和街道分别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搭建社会组织的培育平台,解决了社会组织“登记难”问题。爱有戏也随之进入锦江区市民中心,并注册了法人。

  “适逢水井坊街道需要购买社区服务,于是我们感觉到,机会来了。”刘飞介绍,水井坊街道建设了为老助残中心,将这里的服务全部委托给爱有戏。于是,爱有戏依托社区原有资源,指导老人们开辟了社区温暖剧场、棋友会等组织,并打造了“义集”和“义仓”两个调动社区资源、建立人与人之间纽带的项目。立足于社区,用定期集市的方式,将物资收集到“义仓”,帮助城市中的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让生活困难的居民能够有尊严地得到社会的帮助,感觉到社会的温暖,推动建立诚信、互助、友爱的社区。

  去年,爱有戏带动社区老人围绕水井坊发生的真实故事,花了半年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幸福》,还在“义集”活动上搞了首映礼。

  感激锦江这片孕育的土壤

  “植物的长成,离不开阳光、水份和土壤。社会组织也是一样,离不开政策、资金和舞台。”刘飞说,很感激锦江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锦江区,不仅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将锦江区市民中心办成社会组织孵化园,更积极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让社会组织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立足水井坊街道,爱有戏如今发展很快,不断拓宽服务类型。今年4月6日,锦江区水井坊街道河滨社区开展百姓故事会,爱有戏的志愿者还排了情景剧,讲述敬老爱老故事,让现场观众十分感动。

  “现在我们坚定了发展方向,那就是让社区动起来。”刘飞说,政府给了平台,就必须做好。爱有戏将和社区一起培育建造社会资本,推动社区互信互助,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梳理社区价值观,并着力于院落自治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锦江区在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成立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着力从机制上解决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全区社会组织已有774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个数全国领先。

  成都晚报记者 兰大鸿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