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1日02:59  新京报 微博

  原标题: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双井桥西北侧的富力广场,橱窗上倒映出双井桥东南侧的百环家园。它们都带着双井工业区向现代住宅区转型过程中的典型印迹。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通惠河南岸,位于百子湾路苹果社区的二十二院街艺术区。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双井桥西南角,工地围挡上画着正在施工的中国美术出版大厦效果图。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双井桥北,三环路边,树上挂着的两只鸟笼。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农光里社区墙上的宣传画还带着过去工业时代的浓郁气息。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农光里17号楼。

从东郊工业区到CBD后花园

在双井桥东北角北菜园社区入口聊天的老人。这里曾是北内宿舍。

  近期,位于东三环劲松桥东南侧的农光里小区17号楼频频见诸报端,这里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傍晚,工人和吊车忙碌依旧,路过的行人也时常抬头看看施工情况。

  眼前的这片楼群大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三环西侧一路之隔的劲松小区一样,住户大多都是当年北京内燃机总厂、化工设备厂、北汽等附近工厂的职工。现在在农光路西口,可以看到写着“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的红旗雕塑,社区门口镶着红五星和齿轮,路东口还放置着一辆废弃的蒸汽机车,所有这些都在暗示,这片社区曾有着浓厚的工业元素。

  作为北京机械工业中心的双井老工业区

  说起劲松桥周边的这些大规模住宅区,不得不提到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双井老工业区。上世纪90年代前,通惠河南劲松至双井一带曾经聚集了广渠门东五厂(北京齿轮总厂、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北京建筑机械厂、北京重型机械厂、北京光华木材厂)和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吉普厂等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成为北京的机械工业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政府的规划,北京要从过去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当时城市的规模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广渠门外已是郊区。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西北风较多,为防污染就在北京城东南的双井一带建立了工业区。当时有通惠河南岸和通惠河北岸两大工业区。”城市规划专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介绍。而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戴俭看来,双井工业区的布局也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有关:“苏联的工业区都是设在这个方位。”

  如今,面对着双井桥四周的高楼大厦,62岁的张佺仍旧清楚地记得过去每个工厂的位置:路口东北是内燃机总厂和造纸厂,路口东南有人民机器厂、北汽南厂,路口西北有齿轮厂、建筑机械厂,路口西南有轧辊厂和第三通用机械厂。

  “我1970年进造纸厂工作,现在住的双井东院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造纸厂建的宿舍楼。”张佺回忆,现在双井东院西侧紧邻的乐成中心原来是内燃机总厂的干部宿舍楼,而双井东院东面和北面的高层住宅楼,则曾是内燃机总厂和造纸厂的厂房。

  从工业区向现代住宅和商务区转型

  谈到双井老工业区后来的拆迁时,张佺认为主要是这些工厂污染太大了:“那时每个工厂都有大烟囱,造纸厂也是个很大的污染源,造纸过程中会释放出特别难闻的臭味,污水也都直接排放到二闸河。后来这里逐渐发展为城区,更难容下工厂了。”

  1993年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中,重新定义了北京的功能定位,指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其经济应该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经济结构合理的高效益、高素质的经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边兰春也认为,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使双井工业区走向转型的最基本的原因,这里的工厂已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当时房地产逐渐升温,双井工业区改造走向住宅和商务区建设也就显得很自然。

  1997年,双井东侧九龙花园的建设拉开了双井工业区向居住区转型的序幕。如今这里已拥有富力城、时代国际等大片现代化住宅和商务区,几乎看不到工业时代留下的痕迹。

  “刚开始时这里的开发还没有很强的规划意识,但后来随着北部CBD的发展壮大,CBD住宅已满足不了需求,双井地区就有意识地与CBD配套,进行住宅区建设。”柯焕章指出,双井工业区的转型也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如今,张佺所居住的双井东院夹在周围新建的高楼之中,显得有些“寒碜”。他说除了这个院,这一带住宅区中已没有那么多的老人了,很多都是在CBD上班的年轻白领。在这里,“工业区”的概念也很少再被提起。

  工业时代遗留的老旧小区

  但是,双井工业区的消逝并没有带走为当年安置职工而建的住宅小区,现在这些小区也像当年的工厂职工一样,已变得苍老。

  今年76岁的张大爷过去是北京齿轮厂的职工,他说附近垂杨柳小区的兴建比劲松小区和农光里小区都要早,很多住宅楼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住户大多也是北京齿轮厂等工厂的职工。“现在我住的垂杨柳北里甲7号楼是1983年建的,已经是这里最年轻的楼了。”

  现在垂杨柳小区的住宅楼大都显得非常破旧,很多住户已经搬离,不少楼的墙面都写着“拆”字。张大爷解释,2003年的时候这里就说要拆迁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拆成,现在这里成了脏乱差的代表,偷盗案件也时有发生。

  相比之下,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劲松小区和农光里小区的境况则要好很多。

  “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住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庄宁说,“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下乡青年和干部返京,造成北京住房非常紧张,于是国家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劲松小区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建成的典型的大规模住宅区。虽然劲松小区在设计上有一些缺陷,但在当时已经算很好的了。除了附近工厂职工外,不少中央部委的职工也入住其中,姜昆当年也住在劲松,可见其档次在当时已算高的了。”

  农光里小区与劲松小区的情况相类似。上世纪50年代,北京内燃机总厂、人民机器厂等工厂就在这附近建造了平房家属区,到了70年代末,农光里建起了楼群,大批职工成为了楼房住户。

  从意气风发到安详的工业记忆

  如今,在劲松小区和农光里小区,随处可见聚在一起打麻将、下棋、闲聊的老人,或者只是安静地坐着,打量着路过的行人,遇到熟人就会招手致意——当年意气风发的工人已经变成安详的老者,脑子里则装满了那个工业时代的记忆,说起以前的事情仍然很兴奋。

  谈到现在的生活,他们也表现得很知足。

  家住劲松一区的85岁老人李冉说过去小区破破烂烂的,后来通过整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现在他在自家窗下弄了一个小花园,每天都坐在那里晒太阳。

  家住农光里25号楼的于大爷则认为,劲松小区位于三环以内就是要高一个档次,人员素质高,绿化也做得好。对于农光里正在进行的改造,他认为施工挺细的,但还是要看最终的效果。“其实,我们这些老人有个地方住就可以了,目前最困扰大家的还是住楼层高的上下楼不方便,但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解决。”

  ■ 小区规划

  实用的劲松小区缺少环境设计和空间围合

  ●庄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劲松小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造的,它的规划建造更注重实用性,就是怎样住更多的人,也因此这里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小区环境几乎没有设计。进入小区就会发现大都是一排排南北朝向的住宅楼,小区内路路通,从哪儿都能转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围合性。所以劲松小区建成之后,关于它的设计的批评是很多的。

  后来,人们曾专门针对劲松小区来讨论研究在当时住房面积平均56平方米的条件下,怎样用最少的钱来做好小区的空间围合,处理好邻里关系。在这点上,垂杨柳小区做得要好很多,虽然它比劲松小区建造的时间要早。垂杨柳小区的设计师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用了一些现代设计手法,对小区进行了适当围合。

  ■ 区域转型

  工业建筑去留应统筹考虑公共价值

  ●戴俭,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如果工业区原来的功能发生转变,就要考虑对它的重新再利用。有的将工业建筑保存下来加以利用,因为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和感受,例如现在的798,北京焦化厂也将作为工业遗产来利用。

  还有的就是将原有的工业建筑进行拆除,例如像双井工业区那样进行拆迁,在原地建造住宅区等。

  对于工业建筑是拆还是留,不能进行简单的评价,而应该对原有价值进行评估,统筹考虑其公共性等因素,避免方案单一化。

  ■ 北京经纬

  一个时代已经留在过去

  从南三环东路到东三环南路,可以说到了劲松这个节点,才真正摆脱了城乡接合部的气质,摆脱了批发市场所带来的喧闹和混乱,摆脱了环路附近表面的繁荣。

  与三环路潘家园以南路段不同,劲松到双井一线并非城市化进程中大跨步的一蹴而就,而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工业化的积累使得这片区域一点点显现出城市的样子,从拓荒而建的工厂厂房到为安置职工而建的大规模住宅区,这一路段的发展是沉稳的、扎实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气息逐渐浓厚。即使后来因为产业调整,双井老工业区不复存在,依靠北部CBD地区的辐射,这里也成功完成了一个老工业区转变为以居住为主体,兼顾办公、商业、酒店及文化娱乐的综合发展区的转型。

  CBD的发展刚刚起步之时,双井地区因地理位置优势就有“CBD后花园”之称,但大规模住宅区兴建之后,相关商业配套却没有得到升级,即使家乐福、百安居的进驻也不能使双井地区的商业发展与其名号相符。直到富力广场和乐成中心的建成才使得这片区域完成了进一步的商业升级,也满足了泛CBD区域的等级要求。

  据富力广场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富力广场面向的顾客群不仅仅是周边社区的住户,已经辐射到整个朝阳区,而随着地铁10号线的开通,它的辐射面已变得更大。同样,地铁的开通也给劲松的商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面对着住处附近日益繁华的商业大楼,张佺老人思念的却是以前的九龙山副食商场和早晚服务部,想的是一顿早餐几分钱的职工食堂和吃得喷香的臭带鱼。他还抱怨现在汽车的噪声比过去工厂的噪声还大。

  每天望着四周林立的高层住宅,张佺并不羡慕。他觉得从前建的房子结实,现在的高层住宅一旦停电困在电梯里太可怕。望着眼前匆忙走过的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张佺感慨:“我们的时代都留在了过去,现在已经是年轻人的时代。”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