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学博士坐镇 小诊所也刷医保卡

医学博士坐镇小诊所也刷医保卡

魏淑珍为市民看病。

  口述人物

  魏淑珍,47岁,从黑龙江来到成都的一名普通创业者,开了家诊所。

  端午节后的第一天,魏淑珍刻意比平时早点起床,“节假日过后,门诊肯定忙,来看病的社区居民一拨接一拨,还有好几个‘老病号’要从外地赶来”。2008年挂牌“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来,她的门诊部接诊量增长超过10%。

  与众多外来创业者一样,扎根四川成都,在这里放飞梦想。魏淑珍说,受益于基层医疗改革打开社会资本办医大门,基本不用操心“挣钱的事”,只要一心做好医疗服务就行。短短几年时间,小诊所升级成为了门诊,而且她正在筹建一家医院。

  艰难创业借钱开小诊所

  我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之前在东北一家公立医院当内科医生,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千里迢迢到成都,纯属“意外”。1999

  年,我一个人从老家黑龙江到成都旅游,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成都。因为是学医的,所以盘算着开家诊所,地点选在成都东二环路麻石桥附近,每月花1200元租了一个40平方米的小店铺。刚开始要交三个月房租,这就难倒了我,最后还是找亲戚朋友借的钱。

  1200元几乎是当时内科医生工资的两倍。

  起初,小诊所接连几天都没有一个人光顾。我也曾想过放弃,可又一转念,只要有付出肯定就有收获。苦熬了半年,小诊所渐渐热闹了起来,来的多是周围的“邻里乡亲”,所以回头熟客也特别多。

  门诊也刷上“医保卡”

  2007年,小诊所升级了,获批扩建成了“门诊部”。店铺也逐渐扩大到400多平方米,一个小铺面变成了三个铺面,接诊量一天能达上百人。

  之前,一张输液床、一张办公桌,谈不上什么设备。现在,中医、内科、外科、口腔、针灸推拿、妇科等科类众多,还添加了B超等多个检验设备,三大常规及生化项目都能检查。别看只是一个社区门诊,一天从早到晚忙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口气要接待200多位病人。

  随着成都医改的推进,成都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经过审批,门诊部进入了成都新增的“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即便是在诊所买几毛钱的感冒药,也能刷社保卡,社区居民就医条件变

  得更加便利。

  创业上了轨迹,老公也辞掉教师工作,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到成都,定居下来。

  医学博士“坐诊”社区

  我常跟大家开玩笑说,虽然我是诊所里资历最老的人,可是学历最低。现在整个门诊的医护人员有18位,不仅有名校毕业生,还有名医,在门诊部直接注册坐诊的博士就有5人,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5人,硕士也有2人。所以,我抽空加紧“充电”,去年还在北京大学参加了医院管理EMBA班的系统学习。

  从一个人的小诊所到门诊部,这样的成绩与成都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离不开。而且,成都也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支持符合政策的,有条件的个人办医疗机构,完善补充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

  新医改之下,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现在已被成都市成华区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在龙潭工业园内设一家医院,目前正在筹建中。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晓鸥摄影报道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