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温下 工地上谁在辛苦谁在忙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2日15:40  新民晚报
高温下

担土

高温下

上漆

高温下

拌泥

高温下

凿石本报记者朱全弟胡欣

  记者手记

  松江区,是我们这座国际化现代都市的发祥地。近年来,为保育城区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上海一系列市、区级文物修缮保护项目,包括广富林遗址公园、佘山天主教堂、程十发艺术馆、颐园等先后在这里展开,有的再建新迁,有的修旧如旧。在这些文物遗产的景点,我们看得到的是谁设计、谁投资、谁管理,看得到的是这些勾心斗角、精彩纷呈的有形建筑,看不见的是为这些建筑付出艰辛劳动的木匠、石匠、泥水匠、油漆匠等普通劳动者的名字。

  在今年第一个高温日,我们来到广富林遗址公园建设工地上,跟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面对面,在感受他们的朴实、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情怀的同时,我们一一记录下他们名字:俞富英、杨元盛、熊云贵、滕建新……

  6月29日下午,申城气温骤然升高,34℃。太阳直晒下,温度一定更高。本报记者一行在松江区方松街道上海博物馆广富林考古挖掘现场,被晒得不停出汗,但与手挖肩挑的劳动者交谈,我们感同身受地体验了劳动者最光荣、最伟大的情怀。

  (下转A9版)(上接第1版)

  ●场景一

  一农妇一肩挑着两只装泥土的箩筐,从挖掘现场一步一步往上走。65岁的俞富英来自青浦沈巷,她告诉记者,一天要干8小时。老人挑的担子不算很重。只是当天天气闷热,记者没怎么动已出了几身汗,可这位身体硬朗的老人却很平静,脸上看不到一丝愁苦。

  ●场景二

  依托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三年前这里开始造一个新公园。一大批仿古建筑已建或在建。高翘檐角下,脚手架上站着两位从湖南来的油漆工。33岁的王师傅和他31岁的同伴杨元盛,戴着安全帽,穿着遮得严严实实的长衣长裤,跟我们一上一下,有问有答。聊着就发现,他们不只是站得比我们高。真的,他们还很乐观。还没结婚的小杨,脸上一直挂着笑容,那么灿烂。

  ●场景三

  这是一个看上去最木讷的工人。记者试着和他搭讪:“师傅,这些石板从哪里来?”他硬生生地答:“不知道!”走近,蹲下,记者与他的目光平视,发现这是一个善良厚道的人。他今年58岁了,叫熊云贵,四川内江人,到这里打工有三个月了。他的工作简单而繁重,就是负责凿平凹凸的石板表面。也许,上了年龄长得精瘦精瘦的他有点吃力了。150元一天,八小时工作,包吃包住,老熊好像很满意。

  ●场景四

  江苏南通的滕建新,正在拌水泥。他告诉我们,他到上海已经三年,日工资200多元。他自豪地解释:我不是小工,是大工,做装潢的。记者夸他精干,他却说,我原来只有90多斤,现在120斤,太胖了,再下去干活会蹲不下去了。

  走在凹凸不平的工地上,建设者正在埋头苦干,要不是我们上前与他们攀谈,他们一定是只顾干活都不会把头抬起来。劳动者的姿态,永远是脚踏实地、俯首弯腰的样子,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烈日酷暑下,我们结束了工地上的采访。要不要写出俞富英一天报酬才50元?我们犹豫了好久。其实,65岁的她并没有为钱多钱少抱怨。劳动者吃苦耐劳,她觉得只要来做,就多少有些收入。很朴实的想法。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想法。本文照片均由种楠摄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