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风景好多灵药,皇族后裔鲁山定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02:39  大河网-大河报 微博

  鲁山一高校园内的元结碑,现为“国保”。

  “鲜卑皇族文学家元结”系列之

  □记者 盛夏 实习生 李梦竹 文图

  引子

  PREFACE

  元结,字次山,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平顶山市日前评选的“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元结是鲜卑皇族后裔,后魏亲王元遵第十五代孙,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少数民族文学家。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创始人之一,也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践行者。

  元结和杜甫是好友,杜甫赞其诗:“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欧阳修赞其文:“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拔。”他不仅文才卓著,而且军事、政治上均有建树。安史之乱时,他率军抗击史思明,功勋卓著;治理广西湖南时,当地百姓为他刻石立铭建生祠。

  他怎么会来到鲁山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率先将皇族拓跋改元姓,拓跋宏也成了元宏。之后,元姓皇族籍贯成为洛阳。时代变迁,皇族后裔散居各地。元结父亲元延祖来到鲁山。

  元结曾祖父元仁基,曾随唐太宗参加朝鲜战争有功,做过几任小官。元结祖父元亨,字利贞,学儒术有成,霍王李元轨慕名请他做幕僚。

  元结之父元延祖,志趣像陶渊明,道家隐逸思想极重,四十多岁也不想出仕,被亲友逼急,勉为其难做了两任小官。在湖南道州(今道县)做了一段政府秘书长后,发誓不再做官,来到鲁山乡下,种菜拾柴。他道:“这日子不错,升官发财不是老夫的追求。”

  元延祖移民鲁山,是因“鲁山商余山多灵药,遂家焉”。鲁山风景好,又产草药。元延祖住鲁山乡下,吃绿色食品,无利禄之心,有病揪把草药煮水喝,活到七十六岁。

  元结出生于鲁山,30多岁后出门打天下。54岁逝于长安,遗命葬回鲁山。亲戚朋友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把他的灵柩弄回。鲁山的墓地是他自己选的,如今墓仍存,为“市保”。墓碑铭是“大唐第一书法家”颜真卿亲撰碑文并手书,颜书颜文,加上元次山功业,合称“三绝碑”,为“国保”。

  元结生于鲁山,葬于鲁山,他与鲁山之情,可称“生死以之”。

  商余山下度过欢乐童年

  次,《辞海》释意,“引申为随从,犹言步”,有学习之意。元结老爹给他起这个字,大概是要他学山之高洁。

  鲁山西部多山地,东边接黄淮平原,西端为伏牛山主峰尧山。顺尧山主峰向东南蜿蜒的一系列山脉中,鲁山与方城交界处是东牛心山和青山。青山海拔523.2米,曾名商余山,周边无大山,山上多原始次生林,有肥河流贯,长20余公里。元结故里,便在肥河中游的商余口村。元结成年后写诗回忆商余山童年:“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2012年6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商余口村,村里有300多户1500多口人,没楼房,看上去不富裕。据村里老人们讲,村中早没元氏后代,也没啥和老元家有关的物件。92岁的梁老人道:“老辈儿传说元家曾以采药为生,现在村西南小山上还有药王庙,你去那儿看看?”

  记者向村西南走了一公里左右,爬上一个小山包,进了简朴的药王庙,这是1991年在老庙址上新建的。庙内供着孙思邈,两侧配享华佗、张仲景。81岁的看庙人王俊山道:“据说唐代此地有老药王庙,传说是唐王生病来此寻灵药,后建庙供奉。到清代,山西药商岳来号掌柜拿白银千两,重修药王庙,许下‘山西岳来号,独建药王庙,付银整千两,不够只管要’之诺言。庙建成后,香火很盛。”

  鲁山还有“四十五里谢店街”之说,谢店街西起商余口村,东至滍阳街,是全国中药材集散地,此说与“晋药商捐庙”反映的都是商余山盛产药材的历史大背景。

  商余山产药,商余口村曾是药材集散地,所以当地才有“元延祖以采药为生”的传说。元延祖因商余山多灵药移居于此,偶尔采采药很有可能,但要说他以此为生,可能性不大——元家世代仕宦,元延祖又是退休干部,过日子应该不成问题。

  “官N代”元结出生于商余口村,他顽劣不喜读书,最爱游山玩水,陪老爹遍游鲁山。他成年后四处为官,成为著名游记作家兼“景区策划大师”,少年时已初见端倪。

  老爹管不了,就把17岁的元结交给元结宗兄——当时的鲁山县令元德秀教育。元德秀是个牛人,以一介县令而在《新唐书》中有传,比肩大家,原因无他——德才出众、桃李满园。其史迹我们将在系列四详述。

  跟名师,元结倒也受教,753年中进士。759年,元结赴京献《时议》,正式踏入仕途。772年正月,元结病逝于长安,十一月归葬鲁山城北青条岭下泉陂原。

  他的墓元子陵,北接连绵起伏青条岭,西有谷积山,东望次山,南临古泉池,他少年时曾流连古泉池,“尝乐其泉,后卜宅兆于此”。

  元公陵前匪、民相安

  2012年6月20日,记者来到元子陵,一大片农田中有座规模颇大院落,新修的大门坐北朝南,很显赫。入内,先看到的是土坟茔,高约3米,周长15米,长满杂树。坟前有“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墓碑,是明代鲁山知县夏文璧于1531年所立。

  元结未做过节度使,为何如此称呼?

  “元结文武兼备,历代备受敬爱,后世来鲁山做官者,下马伊始都来拜元子陵,每年清明都要为其扫墓。”鲁山县委宣传部师红军道。

  陵墓开销,历代官府有供给。清嘉庆《鲁山县志》记载:“嘉庆元年四月知县董作栋置,青岭南泉陂原唐元次山公墓一所,其域外为监生阎召业因捐俸买。墓四旁地十一亩五分,充作元公祠田,按年收租,于清明节前三日备特羊庶品供礼,县官亲诣致祭,如遇公出委捕厅代行礼。”

  “每年二月初六,是元子陵传统庙会日。新中国成立前,赶庙会的啥人都有,但从未有打架斗殴、盗窃等事,官匪一桌吃饭,一起看戏取乐,井水不犯河水。但一离会场,就会拼个你死我活。据说是因慑于元公威仪,唯恐在陵内作乱招惩。”据看庙人讲。

  元结逝后,中书舍人杨炎、常衮为元结撰写墓志,表述其壮志情怀及丰功伟绩,地方官员刘衮、翟令问及元结部将张满、赵温、张协等,感念其旧德,哭送终葬。金紫光禄大夫颜真卿亲撰碑文,并亲手为元结树碑刻铭。这通碑俗称元结碑,现不在元结陵园内,这是怎么回事呢?

  元、颜之交生死不改

  元结碑全名《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当年自然是立于墓前,“元季被兵暴毁,文字残缺”,为保护它移至鲁山文庙(今鲁山一高老校区)存放,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碑亭予以保护。

  记者来到鲁山一高,从大门往北走50米,见一古式小亭,外有铁栏杆围护,旁边有“国保”标志。这就是元结碑。

  开两道锁进入碑亭,亭内一丈见方,碑立于中间。这通碑,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碑体依然细密坚实,高190厘米、宽96厘米、厚29厘米,四面刻书,全文以5.5厘米见方的楷书写就,书体浑厚雄健,气势磅礴,是“书圣”留下的书法珍品。碑体左下角部分残缺,是元代被兵暴所毁。

  这通碑留在鲁山不易。据说乾隆喜书法,曾下旨要调到北京。鲁山官员奏:“碑将破碎,不堪运输。”留了下来。

  如果说这是传说,1998年留碑便确有其事。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河南省文物局下令调鲁山4件文物:商代青铜兕觥、商代青铜大口尊、汉代玉璧、元次山碑。鲁山县文史专家张怀发等向省里报告,“元次山碑风化严重,不堪移动”,再度留住了它。

  颜真卿号称大唐书法“No.1”,生前享盛名,“博学、严行、善书,苟非其人求只字不得”,他为元结撰书碑铭,足见情深意重。张怀发认为:“元、颜同为玄宗时进士,二人同是唐朝忠臣良将,德行互慕。二人还曾有堪称完美合作:元结写出名作《大唐中兴颂》后,邀颜真卿将其刻于今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后人为保护它,6次建‘三绝堂’。浯溪后成著名碑林,它为发端。”

  颜、元之交,可称莫逆。颜真卿(709年~785年),享年77岁。元结(719年~772年),享年54岁。元比颜小十岁,比颜早逝13年。元结卒于长安,颜真卿及元结好友亲朋为“送丧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颜真卿在碑文中赞美“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惋惜“之才,之德,之美”,其情意流溢,不能自制。

  记者名片:盛夏

  手机:13700889798

  E-mail:zdydd@163.com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