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过12年努力,昭通永丰镇三甲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却没富起来 黄训奎:塑造“昭通第一村”的最穷村支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04:39  都市时报 微博
经过12年努力,昭通永丰镇三甲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却没富起来黄训奎:塑造“昭通第一村”的最穷村支书

村民在公园里休息

经过12年努力,昭通永丰镇三甲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却没富起来黄训奎:塑造“昭通第一村”的最穷村支书

三甲村房屋窗棂的“甲”字设计是由成都宽窄巷子的设计者友情设计的■本版图片 都市时报首席记者 曲鸣飞

经过12年努力,昭通永丰镇三甲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却没富起来黄训奎:塑造“昭通第一村”的最穷村支书

干净整洁的入村道路

经过12年努力,昭通永丰镇三甲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却没富起来黄训奎:塑造“昭通第一村”的最穷村支书

统一规划后的三甲村全貌

经过12年努力,昭通永丰镇三甲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却没富起来黄训奎:塑造“昭通第一村”的最穷村支书

村口占地约十亩的公园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 都市时报记者 洪冷冷

  黄训奎,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12年前他还没当村支书时,是三甲村最富的人;12年后,他却成了三甲村最穷的人。

  黄训奎上任之前,三甲村是昭通出了名的穷村。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80元,现在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且还在增加。按乡民的说法,三甲村俨然已经成了“昭通第一村”。

  经过10年的布局规划,三甲村形成了新的格局,村民家的房子干净整洁,整齐排列在村中道路两旁。村里人人都盖起了新房子,但黄训奎一家仍然住在旧房子里,因为他家那块400平方米的地被他贡献出去作为村中广场了,没地了。

  三甲村的故事,要从黄训奎这个“海选”出来的村支书说起。

  被“赶鸭子上架”的村支书

  2000年,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黄训奎被满票推选为村支书。他本打算不干,但被村民的“激将法”逼上了位。

  三甲村位于昭通城区南郊,背面环山,是永丰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距永丰镇约8公里。

  村子由两纵三横的“井”字形水泥路隔开,道路两旁是整排格式统一的白墙青瓦小别墅,一楼大门统一刷成深红色,门和窗的设计都含有“甲”字字样。若不是每隔几间房子就会看到一片田地,以及随处可见的建房工地,人们会以为到了哪个旅游小镇。

  三甲村今天的这副光景,68岁的老人丁朝武连想都没想过。12年前的三甲村到处是土坯房、茅草房,整村都是泥泞小道,车子想进村,都无路可进。直到2000年年底,村里公开推选村干部,村民将黄训奎选上了村主任的位置。这个选择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

  “我从没想过要当村主任,我从小的愿望就是离开农村。”对于当年的“海选”,黄训奎有种被人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黄训奎16岁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在部队开了7年车,跟着工程队全国各地到处跑,长了不少见识。23岁复员回乡后,他被分配到市里的一家银行,随后又被借调到当地的烟厂开车。

  在烟厂的几年,黄训奎每天晚上都开车回来,第二天就拉着一大车物品到城里去。那时在三甲村,摩托车都算是稀罕物,汽车就更少见。加上交通不便,村民进城很麻烦。所以,大家经常托黄训奎带东西到城里卖,黄训奎也有求必应。几年下来,他与乡亲们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然而,稳定的工作并不能让黄训奎满足。1994年他辞职回乡创业,带着一帮人搞工程。1997年,有了积蓄的黄训奎和朋友一起,在昭通市区开了一家汽车销售店,那是当时昭通唯一的一家汽车销售店。这些经历,成了之后黄训奎带领三甲村致富的资本。

  经过不断打拼,黄训奎成了三甲村的首富。2000年,他的存款已有50万元。这个时候,国家开始实行村级体制改革,三甲村将公开推选村干部,当时38岁的黄训奎毫无意外地出现在村民的选择名单中。

  “党员直接海选推荐职位的时候,我被满票通过推选为支书。我说我不干。之后过了1个月,村委选举,几千个老百姓又把我推出来选,又被选上了,投票给我的超过90%。”黄训奎说,他当时生意正红火,一年可以赚十几万元,根本无意当村官。但是村民的热情令他感动,只好半推半就地接下了村里“一把手”的担子。

  不想,刚做了2个月,黄训奎便萌生了辞职的想法——村里的事情太多了,他没法顾及自己的生意,公司的运作开始出现问题。“当时懂车子的人不多,售后服务跟不上。”随后,黄训奎交了辞职报告。

  一听新上任的村支书不干了,村民坐不住了,立即召开村民大会,让黄训奎说明辞职理由。“大会上大家就激我,说他们太高看我了。”在村民的激将法之下,黄训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当时就表态说,既然要我带着大家干,那么以后必须听我的安排。然后,我就留下来了。”

  之后,黄训奎便把自己的生意结了业,一心一意做村官。

  政令:暂停建房,重新规划村子

  黄训奎的设想是,把三甲村建成“田在村中,村在田中,村内城镇化,村外田园化”的村庄。一上任,他就让村民暂停盖房。

  黄训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村民暂时停止盖房。大家不理解,找他质问:“我们挣钱就是为了盖房子,为什么不让我们盖?”

  在村民大会上,黄训奎解释说: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来看,将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会越来越多。好房子会越来越多,但是村庄就会越来越乱,环境越来越差。因为农村建房没有规划,想在哪建就在哪建,而且农村习惯把厕所建在外面,会导致整个村庄臭气熏天。若是村子要整体改造,难度也会很大。考虑到这些,他准备给村子做个整体规划。

  “我准备把三甲村建成‘田在村中,村在田中,村内城镇化,村外田园化’这样的村庄。”黄训奎说,他打算用10到15年,把三甲村建设成昭通市一流的村庄。按照这个设想,他找来了住建局的一位朋友,帮忙做规划。

  那段时间,朋友利用双休日,带着人来三甲村做测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把图纸设计出来。这份图纸纯粹是“友情帮助”,没花三甲村一分钱。按规划,三甲村被两纵三横的道路整齐地隔成几块,道路两旁是民房,中间是田地。

  之后,借助农村综合开发的机会,三甲村的路网骨架逐渐修出来了。路修好了之后,黄训奎就同意村民在路的两边建房子。“可以先建一层,有钱了再加盖,最多建到三层半。”黄训奎还把村子的房屋风格做了统一规划,村里随处可见的白墙青瓦屋,都是按他的规划建的。

  到今年,刚好经过10年的建设,整个三甲村就像当初设想的一样,成为了“田在村中,村在田中,村内城镇化,村外田园化”的村庄。黄训奎说,从山上看下来,三甲村的布局就是一个大大的“田”字。修建的房子每隔一段距离就要空出一个位置,整个村庄看起来很通透,置身村中,可以随时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

  现在,村子里的所有人家都在道路两旁盖起了新房子,只有黄训奎没盖。这并不是他没钱盖,而是已经没地了。现在唯一能建房子的地,是位于村委会前的400平方米的地。这块地是黄训奎的,但是他已经贡献出去,做成了村里的广场。

  黄训奎说,早在1995年,他就以400多元一平方米的高价,买下了村委会前的那块地,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建房子。后来村子做了规划,考虑到如果建起房子,会打乱整齐的布局,去年他就把这块地修成广场,以至于他的房子没处建了。而现在,黄训奎家所在的自然村今年年底前要全部拆迁,退成耕地,到时候他只好出去租房子了。“现在我儿子结婚了都没有新房子住。”

  在村里找块地,成了黄训奎现在最头疼的问题。

  “道德法庭”与“陪审团”的创立

  村里矛盾不少,小纠纷和家务事不断。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让村里气氛和谐?三甲村自创了一些办法。

  在三甲村里漫步,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有的人家没有门锁,更奇怪的是村委会竟然没有大门,楼上的门也不上锁。随便找个人问,他们都会说村里的治安好,夜不闭户也没问题。

  其实,三甲村以前的治安并不好,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是当地有名的“难管村”。这一切的转变,要归功于村里的“道德法庭”。

  黄训奎说,上任之后,他面临着几大问题。一是村里有的年轻人不孝敬父母,不养老人,甚至还有打父母的;二是小偷小摸的行为很严重,比如偷菜;三是男人的大男子主义非常严重,经常打老婆;四是邻里之间的纠纷多,而且很难调解。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让村委会每天都要花大量的精力。

  黄训奎绞尽了脑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达到目的,又不犯法,还要让大家接受。于是,他想出了设立一个“道德法庭”的方法。“道德法庭”其实是个大调解所,把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拿出来,在大家面前公开调解。

  “我们把那些家里多次解决不了的纠纷,写成一份公告,上面写某年某月某日,三甲村将开道德法庭,对某家的事情进行当众调解。”黄训奎做了一块10米长、2米高的板子,写上“道德法庭”四个大字,然后在空地上搭起一个调解台,摆好桌子和椅子。调解开始时,让双方当事人在台上坐好。再召集50多个“陪审团”成员,都是由村里退休的老干部、有威信的老者等人组成。

  随后,作为“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黄训奎将当事人喊来,哪个提出来要解决的,就让他陈述。之后,调解委员轮流发言,再请“陪审团”成员发表意见。发言结束后,调解委员会并不作出结论,还要再征求现场旁听群众的意见,是非对错由大家来评。“一般群众的意见都跟‘陪审团’的一致,发言全部结束后,我们才当众宣布结论。”

  丁朝武回忆,“道德法庭”开庭就像是唱大戏,特别热闹,但又很严肃,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那些长期存在的矛盾。

  黄训奎说,“道德法庭”一般开一次就可以调解成功,特别是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事,“一次就能教育好”。现在,村里的矛盾纠纷慢慢减少,村里的治安也变好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现在道德法庭已经开不起来了,村民有矛盾,基本上都可以快速调解。”

  创富思路:“撵出去”与“请回来”

  黄训奎带领村干部上门动员,让村里的1000多名壮劳力出去打工;若有人在外面发展得好了,再把他们请回村里来创业。

  三甲村真正的改变,是从2002年开始的。那一年,胡锦涛总书记来三甲村视察,给三甲村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那时,三甲村还是当地有名的穷村,村民的收入只能维持生计。黄训奎上任没多久,就对村民的收入做了一番调查——2001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580元。

  “要想办法找钱!”黄训奎想,要脱贫,见效最快的就是出去打工。他算了一笔账:当时的工价是每天30多元,要是村里有1000个人出去打工,那么一天下来村子就有3万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就很可观了。

  为了说服村民外出谋发展,黄训奎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后,黄训奎领着村干部,硬是把村里1000多名壮劳力“撵”出去打工了。三甲村的外出务工热潮自此开始,2005年达到1700多人的最高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8%。随着工价的增高,三甲村逐渐富裕起来。

  每天早上,黄训奎都会站在村委会3楼,看着村民们乘着各式交通工具,浩浩荡荡离开村子。他记得,在2002年出外打工的高峰期,每天早上在路上看到的是一千多辆自行车,到了2003年,开始零星有摩托车了;到了现在,摩托车已经非常常见,连小车都有上百辆了。

  黄训奎说,现在村里的收入还是以打工为主,1000多名外出打工的村民有90%以上是技工,每天工价都在150元以上。去年村委会对村民的收入进行了调查,村里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

  三甲村日渐雄厚的财力在2010年得到了体现。当时三甲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提升改造,政府给了300万元补助,全村1223户人家,平均下来一家才2000多元。“实际上当时国家拿了300多万出来,吸引了我们三甲村的老百姓投资了9000多万。”黄训奎说,这个数字是他们走访,一家一家算出来的。

  正在黄训奎为三甲村不断增加的财富而欣喜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一大堆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三甲村的小学生普遍学习不好,小孩在家没有人管。”黄训奎认为,不能因为忙着挣钱,把孩子给耽误了。

  此时,残疾青年杨永红刚好想在三甲村办一个幼儿园,黄训奎就给他提了个条件:必须负责村里留守儿童下课后的学习辅导。杨永红答应了。

  从那之后,每天放学之后和节假日,几百个留守儿童都会集中到幼儿园,由杨永红辅导他们做作业,村委会每天固定派人负责护送这些小孩。通过这些手段,小孩的学习成绩有起色了,家长也放心了。

  打工虽然挣钱,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想要村子真正富起来,就要发展自己的产业。这么一来,就要把在外面发展得好的人请回来创业。“办养殖场也好,回当地来发展也好,能回来的就尽量劝他们回来。”

  “我们总结的这条发展之路,就叫‘撵出去,请回来’。”黄训奎说,他第一个去“请”的,是在昆明养猪小有名气的龙国仙。龙国仙奠定了三甲村养殖业的基础,她创办的万宝生猪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是三甲村乃至昭通市的龙头企业之一,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村官钱包瘪了,村民集体富了

  村里纷纷盖起小别墅,只有黄训奎住老房子,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但他并不在意,下一步的富村规划已在进行中。

  “第一个月工资才70块。”龙国仙清楚地记得自己17岁时外出打工的情景,她是三甲村第一批被“撵”出去打工的年轻人。

  在外地闯荡了几年,存了些钱之后,龙国仙决定创业。2001年,她与别人合伙在昆明办了一家养殖场,赚了第一桶金。没过几年,黄训奎便找到了她,鼓励她回乡创业。于是,龙国仙用自己辛苦积攒的63万元,加上小额扶贫贷款10万元、15万元商业贷款,筹办了万宝生猪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几年,她逐步扩大公司规模,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的模式,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养殖业。很多在外打拼的人看到了她的成功,也纷纷回乡创业。

  大部分回乡创业的人,都会遇到资金问题。这时候,以黄训奎为首的村委班子就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作为抵押,帮村民贷款。

  如今,三甲村的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黄训奎说,三甲村在生猪产业上可实现年产30万头仔猪,蛋鸡存栏10万只,出栏肉鸡20万只、雏鸡100万只,三甲村已经成为昭通市最大的养殖生产基地。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状况又出现了。养殖中产生的大量猪粪、鸡粪,村民只能租地来堆放,等干了之后再处理。这样一来,整个三甲村到处是粪堆,下雨天粪水到处淌,淌到田里把庄稼泡死了,淌到路上整条街就臭气熏天。

  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村民沈忠超出现了,他正打算回乡投资建设一个有机肥料厂。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黄训奎的支持。他们请来了几位云南农业大学的博士进行技术指导,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昭通永鑫复肥有限公司,这也是昭通唯一一家生产有机肥的循环经济企业。该企业不但收购了三甲村的粪便,几乎整个昭阳区的粪便都被它收购了。原本让人退避三舍的粪便,现在正在创造利润。昭通永鑫复肥有限公司也因此成为当地又一家龙头企业。

  在龙国仙和沈忠超的示范作用下,三甲村回乡创业的人已达200多人,全村回乡创业总产值达3300万元,实现利润455万元。

  在三甲村村民集体脱贫致富的今天,当年的“首富”黄训奎的口袋里,只剩下不到10万元的存款,他家当年最气派的房子,现在是村里最差的。“没办法,生意放弃了,工资又不高,日常还是要不停地花销。”黄训奎笑道,刚当村官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225元,2006年涨到了1000多元,现在是2040元。

  黄训奎的荷包越来越干瘪,三甲村却变得越来越“丰盛”。三甲村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氛围,甚至吸引了邻村的人过来游玩。

  眼看村子建设得差不多了,黄训奎开始注意起村里那7000多亩生态林。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将这片生态林打造成旅游景点,让三甲村成为旅游小镇,掀起三甲村的又一波经济热潮。

  数字

  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有龙头企业2家,产值均达3000万元以上,规模化养殖场22家,标准化家庭养殖610余户,年均畜牧业产值达9700多万元。

  统计显示,三甲村的村民中,5-10万元资产的有71户、10-50万元资产的有9户、50-100万元资产的有31户、100-500万元资产的有11户、500-1000万元资产的有2户、1000万元以上资产的有1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