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城1170个纳凉点免费开放

  楚天金报讯 图为:纳凉点里,香甜的西瓜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

  □文/本报记者戴辉 舒畅 实习生曾璐 通讯员周钢 刘路 图/本报记者邹斌

  武汉市规定,当最高气温达到35℃或最低气温达到30℃以上时,全市所有社区必须立即开放避暑纳凉场所。昨天,武汉市最高气温达到35℃,武汉民政局紧急启动纳凉工程,1170个纳凉点免费向市民全天候开放。目前,这一惠民工程已延续了10年。

  现场探访:

  纳凉点里有西瓜吃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武昌区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纳凉点。“来来,大家快来吃西瓜,又大又甜。”推开纳凉点的门,就听见一名婆婆正对在场的20多名居民招呼着。婆婆名叫杨凤云,今年73岁。“我们社区的纳凉点可好了,我特别爱来这里,没事就过来坐坐。看看电视,和社区其他居民拉拉家常。社区还给我们免费提供西瓜、绿豆汤解渴、消暑,十分周到。让我们老年人的日子好过多了,我都有些乐不思蜀了。”杨凤云对记者说。

  社区主任漆春秀介绍,该纳凉点从早上8点开始启用,直到最后一名居民离开,都免费开放。以后,社区都会给前来纳凉的居民提供电视、报纸、棋类等娱乐活动供居民消遣。算算费用,一个西瓜的价格在十几元左右,再加上绿豆和电费,一天需要80多元钱。

  来自湖南的祝海民夫妇租住在台北街和美社区。祝师傅告诉记者,他们最害怕寒暑假,平时夫妻俩打工,孩子一放假就没人管。昨天,社区干部专门上门告诉祝师傅,请他们的孩子到社区纳凉点纳凉。下午3时许,两个孩子刚进纳凉点还不好意思,当社区工作人员开始教他们下跳棋后,小兄弟俩高兴极了,学会跳棋后,两人甚至忘记回家吃晚饭。直到晚上6点多,妈妈过来喊,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市民期盼:

  更周到更清凉

  武昌区杨园街柴东社区,84岁的黄美华是空巢老人。她告诉记者,2003年8月,武汉市很热,社区开辟了纳凉点,社区干部怕她一个人在家有危险,主动上门请老人到社区纳凉点度夏。黄婆婆开始不愿意,社区崔主任反复做工作,黄婆婆最终被其多次上门所感动。“这十年来,我每年夏天都是在社区纳凉点度过的。要不是在这里安然度夏,我这把老骨头恐怕早就不在了。”黄婆婆感慨地说。

  像黄婆婆这样,刚开始不愿意去纳凉点的居民曾有很多。纳凉点没人来怎么行?很多社区领导就主动去请困难群众,可对方不是嫌远,就是觉得丢面子,不愿来。一位社区群干也称,现在市民消夏的方式比以前多多了,专门到社区来纳凉避暑的人越来越少。也许是忽略了居民的心理,没有考虑周到,社区会尽量弥补不足的地方,给居民好的环境纳凉。“我们也希望在炎热的夏天,市民大大方方去纳凉点,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服务,清凉一夏。”

  “社区纳凉点每年为50万困难群众、空巢老人、农民工等群体送清凉,10年间,全市有500万人在社区纳凉点里安然度夏。”昨日,武汉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民政部门:

  纳凉点里要“七有”

  据了解,2003年8月初,武汉近1000个社区启动纳凉点。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区纳凉点的保障能力,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纳凉点增加28个,纳凉专项资金每个社区补助标准也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至5000元,预计总额达500多万元。市、区在下拨纳凉经费时不搞“一刀切”,重点考虑街道设立纳凉点数量、经济条件和纳凉人数等因素,将资金向老社区和困难居民多的社区倾斜。

  按照要求,纳凉点要做到“七有”,即有冷气空调、有冷饮食品、有防暑药品、有文化娱乐设施、有消毒设备、有专人管理、有安全措施。城乡低保对象、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残疾对象、空巢、独居人、农民工及其他家庭生活困难人员是纳凉点的重点服务人群。各纳凉点除开展棋牌、看影碟、读书看报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将组织居民自编自演节目。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