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廿年前救同学脑受伤廿年后智力仍如小童

廿年前救同学脑受伤廿年后智力仍如小童

沈洽(中)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廿年前救同学脑受伤廿年后智力仍如小童

沈洽和妈妈十分亲密。

  这个为了救人改变一生的大孩子以后怎么办?

  “叔叔、阿姨”,这是29岁的沈洽见到同龄人时对对方的称呼,他的意识好像完全留在了22年前的那个中午,1990年12月14日,中午放学,当时还是一年级小学生的沈洽与同学铭恩结伴回家,途经中山一路杨箕村对面时,一辆失控的摩托车急速驶来,沈洽用尽全力推开了铭恩,自己倒在了血泊中。

  22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学已在而立之年,事业有成的也不在少数,而沈洽最大的梦想仍然是“可以读书。”

  而对于沈洽的父母来说,目前最担心的是,这个为了救人改变一生的大孩子,以后怎么办?

  文/记者刘显仁、黎亮

  图/记者莫伟浓

  1990年12月14日中午,一切都像命中安排,在原东山区育鹰小学一年级某班,当天班主任因故提前离校,学生们也提早一节课放学,本来平时沈洽是由表姨接送上下课的,但那天表姨还没到,沈洽就和同学铭恩一起自行回家。

  危急时一把推开同学

  11时30分,当两个孩子走到中山一路杨箕村对面,正要过马路时,附近立交桥上一辆摩托车急冲而来。根据事后交警部门的笔录,这辆摩托车系引擎失控,撞向行人后又驶出一百多米才停下来,被撞的那个行人就是沈洽。

  当时现场许多群众拉住肇事者黄某一起去医院,但黄某到医院后只留下1000元钱就走了。事后,根据多位目击者的一致口述:本来摩托车是撞向铭恩的,是站在铭恩身后的沈洽推开了她。

  “听说他被撞得满脸流血,还自己爬起来走了几步,然后一头栽倒了。”沈父说, “他是班长,平时就经常照顾同学。”后来是有人把沈洽抱到最近的医院抢救,他才拣回了一条命。

  三年后开始行为异常

  沈母说,沈洽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呼吸。急救医生动用了心脏起搏器,才唤回了他的知觉。不幸的是,所送医院当时没有CT机,而由于担心脑部有淤血,院方建议尽快实施颅部手术。沈母一边说,一边拨开儿子的头发,让记者看他头部分布在颅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刀口,可以看到头皮间浅浅的白色痕迹。沈母说:“这四个地方现在都没有骨头,很软很软,洗头都不敢碰。”

  所幸,手术成功了,沈母松了一口气,术后沈洽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回家又休息了一个月,到第二年春季学期开学便回去上课,在育鹰小学又度过了三年愉快的生活,一切如常。

  让家人没想到的是,噩梦并没结束。四年级时,沈父发现沈洽行为有些异常,走路时喜欢下意识地压腿、蹲马步,偶尔会做一些难于理解的小动作,于是带他去做检查,被诊断为“右脑内页损伤、器质性癫痫”,这种癫痫属于继发性的,如脑部肿瘤、损伤、炎症、血液循环障碍等都可能引起。想起三年前的那场车祸,沈父沈母如五雷轰顶。

  之后,沈家走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跑了全国上百家医院,五年级时,沈洽经过北京医院专家会诊治疗后,情况有所好转,还回校上了一段学,但到小学毕业前一个月,情况又开始恶化了,不得不再次请假去治病,从此,沈洽再也没能踏进校园。

  爱学习却不能去学校

  不能再去学校,但热爱学习的沈洽并未中断学习,治病过程中,老师会将每学期的课本送上门来,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很快自学完。

  沈父说,儿子一岁多就能认识地图上几十个国家,“连很小的马达加斯加、孟加拉瓜,他都能指出来。”沈洽病后,沈父沈母想过再要一个孩子,向计生部门申请,但相关规定要做智力测试得分70分以下才能认定为残疾,但沈洽每次得分都110分以上,所以没批下来,“做测试出来后他说问题很简单,他全都会答,我简直哭笑不得。后来我告诉他有些题可以不答,他就说不能骗老师。”

  离开育鹰小学后,父母曾送沈洽去康复学校,但沈洽并不开心,原来,他认为爸妈不要他了,才送他去那样的地方,无奈之下,家人让沈洽离开了康复学校。

  现在,沈洽在天河区员村工疗站已有两年多了,是30多名学员当中年纪最大的一位。相比康复学校,他更喜欢街道工疗站,觉得那里“既像学校又像家”,每周一到周五,他都由外婆陪着去工疗站。在这里,他带着学弟学妹们唱歌,或者花上几个小时绘制一幅羊城美景素描。

  “他在这里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没有受到歧视。”沈妈妈感到很欣慰。

  父母不后悔

  虽然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沈洽的父母没有后悔他当初这样做,沈父说:“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他当初这么做是对的,不后悔。”

  沈母则表示,最欣慰是儿子那颗善良的心并没有被摩托车撞掉:“现在他如果有一个鸡蛋,一定还是先剥给婆婆吃,婆婆不要就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自己。”

  被沈洽救下来的铭恩在考上大学后来探望过沈洽两次,但都是偷偷的,对此,沈母也更多站在对方立场着想:“两次她都是哭得不行,我知道她心里也很痛苦,她也不想这样。”

  未来怎么办?

  但是,欣慰后也是深深的哀愁,“我们越来越老了”,沈父说,“他的病如何治好?他以后怎么办?我们不在了能不能有个伴照顾他?”随着二老年龄增大,为沈洽生一个弟弟或妹妹的希望也逐渐破灭,现在二老把主要希望寄托在给沈洽找个伴,“姑娘可以有一些小缺陷,只要头脑清醒,能过日子就可以了。我们有给孩子买一些商业保险,家里还有套房子可以收点租,他们经济不用愁。”

  采访中,沈洽也不断问记者:“你说,我这病有没有得医?”“我以后还能不能读书?”当得到肯定回答时,他幸福地笑了,“谢谢你,菩萨心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