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甘肃40万干部结穷亲助脱贫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08:55  每日甘肃网

  新华社兰州6月30日电(记者王增海 陈俊 王博)“池沟村道路已硬化了两公里,工程进展顺利。昨天的雨下得及时,缓解了旱情,对夏日生产非常有利。”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财政局农业科科长沈永明6月24日的一段驻村值班记录。

  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就轮到沈永明到东乡族自治县汪集乡驻村,三天假期,他一点都没闲着,5个村挨着跑,查看咀头学校已建成投用的饮水工程,监督池沟小学教师宿舍的修建质量,了解高家村饮水工程的准备情况,调查当地农户养殖无法形成规模的原因……“很忙,很充实,这是以前在单位从来没有过的工作体验。”沈永明说。

  沈永明是甘肃40万“双联”干部中的一员。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甘肃的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然而,根据去年发布的2300元的国家扶贫新标准,甘肃仍有1200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今年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创新扶贫方式,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由40万名干部联系40万特困户,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从此,上至省委书记、省长,下到机关普通干部,全省广大干部在穷乡僻壤都有了“穷亲戚”,特困户都有了来自机关单位的“贴心人”,从而实现了全省贫困户和干部的双向“全覆盖”。

  沈永明所在的州财政局有221名干部联系东乡县汪集乡的5个村、329户村民。按照单位的要求,联系村必须24小时有干部驻村值守,节假日也不例外。

  “算下来,我一年至少能在村里住上8到10天。”沈永明掰着指头说。

  “双联”干部到村里干些什么?甘肃省委从行动一开始就明确了6大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山大沟深,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条件极差。群众散居在山顶或山间,可用于农业生产的空间狭小,用当地人的说法,“一个东乡找不到几个平敞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方,怎么落实6大任务?怎样帮扶才符合实际?沈永明和同事们进村入户,从“家里几口人,种了几亩地”的简单问题开始,逐户摸清了贫困户的人口、耕地面积、养殖情况、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发展愿望和面临的困难等基本信息,与贫困户一起耐心细致地分析穷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壮劳力外出务工,辅助劳力在家搞养殖”的发展建议。

  61岁的高占彪是州财政局监督检查科科长康国新的联系户。根据州财政局提供的用工信息,今年他的三个儿子都找到了打工挣钱的去处。高占彪十分感激,“这都是干部给操的心”。

  通过走村入户、多方座谈,驻村干部了解到贫困户们渴望解决“行路难”、“吃水难”、“求学难”的共同诉求。按照规定,“双联”不得动用本部门的公共资源,因此,沈永明和同事们积极争取资金,整合项目,来完成村民的夙愿。项目开工后,沈永明又开始为施工进度和安全质量而奔忙。

  这些走村串户的日子,在沈永明看来,是接了“地气”,是一份难得的经历。“虽然当了多年的农业科长,但过去下乡根本没机会住在村里,不可能这么深刻地了解村情民情。农户是政策执行的最末端,不深入农户,怎么能知道我们的政策是否行得通?”沈永明认为,如果不像“双联”这样“一竿子插到底”,就不能了解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干部下乡“双联”,贫困群众充满期盼。汪集乡农民赵哈麦德的家中,悉心保存着写有联户干部联系方式的“连心卡”和临夏州发放的“双联”民情调查表。在调查表“对‘双联’工作的要求”一栏,赵哈麦德填的是“干部多指致富路,将政策落实好”。东乡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县“双联”办副主任马光明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群众其实并不指望干部送钱送物,而是盼着干部能带来好政策和致富信息,指出一条发展的好路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