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家习惯叫阿拉“地铁‘接生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15:02  新民晚报
人家习惯叫阿拉“地铁‘接生婆’”

■张伟建10年来一直干的是新车质监的细活(资料照片)口述人张伟建,57岁,上海地铁新车部,10年来一直从事新车质量员工作。

  人家习惯了,叫阿拉地铁“接生婆”。其实,我心里是不完全认可的。我是男的,哪能是“婆”呢?关键是接生婆当然也重要,但主要是十月怀胎后,忙就忙那么一朝分娩。我和地铁车辆,那是从认识开始做起,全程都要跟踪,要确保“婚姻美满”,确保“小孩”健康成长。

  我1994年到上海地铁工作,一开始上海地铁16辆列车都是从德国全进口,万吨轮运到张华浜港口,漂洋过海从海上到上海来。我们都很自豪,毕竟是上海最早的地铁。不过,那时连零部件都是进口的,就想着啥时候接我们自己造的车就更骄傲了。进口件价钱贵不说,还会出现备件供货跟不上。这种愿望逐渐变成现实,2000年后,我国自己开始生产组装地铁车辆,到现在国产化已达到70%以上!之前跟进口车辆打交道,跟外国人干活学技术,2003年以后大部分都在内地跑。国内有四个轨道车辆制造工厂:北面是吉林长春、西面是湖南株洲,还有江苏南京,最近的在上海本地闵行。从那时起,我一年总有八九个月是出差在外,就算回来也一头扎进上海闵行的制造厂。今年4月后,上海地铁几个新项目同时开始施工,我一直奔波在几个制造厂之间,了解生产进度,把控车辆生产质量。

  回上海,我也不愿坐办公室,我的工作场所就在现场、在轨道上。列车在我身边,觉得这样才安心。我说我不是“接生婆”,因为从列车刚开始生产,我和同事们就要介入,把车辆运行的要求和今后维修条件与供应商沟通,需要协调方方面面工作,全程监造,确保生产出安全可靠、又符合上海市情的车辆。举个例子,我们曾对车门做过较大技术改进。上海人多,开关门容易碰到挤到。我们经过几次调试,做到哪怕插一支笔进去,车门也会作障碍物测试而打开,确保乘客安全。再比如,新车越来越讲究乘客舒适度,像13号线上专门有固定残疾人车的位置,越来越讲人情味了。车辆生产完成后,从生产厂家运出来,到了上海,我和同事们还要进行开箱,仔细检查每一辆车,有缺件吗?有色差吗?机械电气都没问题之后进行功能性调试,完成整个验收过程。签好字,列车才真正是上海地铁成员了。

  上周上海地铁车辆数突破3000辆,其中大约有2500辆车是我经过手、出过力、关心过的,很有成就感。通过多年工作,对一些国产车辆生产工艺,我都知道个大概;供货商的长处、短处,也清清爽爽。要说真正地把车接进上海来,就是像上个月13号线第一列车进来,我当时刚从株洲赶回上海,就马上赶到南京浦镇,一路押车回来,完成一次整车运输任务。现在上海11条地铁线路上运营的列车,基本都是我看着长大的,真的很有感情。我上班在梅陇,家住莘庄,自己倒不大乘地铁,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方面是习惯了,另一方面,看到地铁上挤这么多人,真是有点心疼,像听到列车也在喊吃不消。不过,这也没办法,运能和载客量总归是矛盾,上海人这么多,地铁吃重也是正常的。最不愿意的是看到不爱护地铁的乘客。一次在火车站,上来一个乘客,背着口大铁锅,铁锅口把车门漆都刮掉,看了心疼死了。

  前两年1号线有过一件事,车门出现鼓包,很难看,关键还可能存在使用寿命问题。我仔细分析后,断定是门板两块铝板夹着的铝蜂窝出问题了。当时马上跟进到供货商查找原因,原来供应商给另一家企业做油漆作业时,未做技术跟进。结果,就在一个工艺环节上出了问题:成品门板上有油污,要做表面“清洁”,却弄成了“清洗”,一字之差,清洁是拿湿布揩,清洗是直接清洗剂倒上去了,结果液体渗漏,时间长起了化学反应,鼓包就出来了。供应商一开始也不相信,现场拆开一扇门板,看到水迹,才无话可说,之后更换一个批号门板。这件事情让我们都更加上心,工作要做得更细。这就要求我的工作必须从焊接开始到总装,跟进工作要深入到一级供应商,甚至两级供应商。

  10年来这样在各地跑,说实话经常不着家,小家是肯定照顾不到,但眼看着上海地铁这个“大家”一步步扩员,也很欣慰。照顾家里的事只能托给退休在家的老婆,我女儿也蛮争气,我几乎没怎么管她,倒是反过来她教我很多东西,比如用电脑。2006年,她到国外去读书。本来就看不大到女儿,这下好了,更看不到了。我被逼着学电脑,学视频。没办法,想女儿啊!但今天工作中也派上了大用场啦。

  当然啦,上海地铁这么多车接进来,肯定不是我张伟建一个人的功劳,我有一支值得骄傲的团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新车部有50多个员工,我只不过比较典型,因为我年纪最大,整个新车部的年轻人都很能干,要知道他们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前段时间带队到株洲进行监造工作,给小伙子们租房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工作都很好,但生活上却不能照顾自己,房间里乱七八糟,我去了还帮他们大扫除,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因为看到伊拉都像看到自己小孩一样。不过,可不能小看他们。我们新车部好比上海地铁的“黄埔军校”,很多年轻人在这里锻炼,几年后成为一条新线经理、一个项目的主管了。每次我在外地出差,几个月回来,又发现好几张新面孔。新面孔叫我一声“张师傅好”,我就很开心了。这些新面孔,以后都是上海地铁的中坚力量。我今年57了,上海地铁的下一个10年,就看他们的了。

  (本报记者吴强采访、整理)

  同题问答

  Q:10年来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也谈一下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您怎样评价这种变化?

  A:我觉得通过10多年来的监造工作经历,越来越受人尊敬,可能是见多识广,干中学习的结果吧。40年工龄打下的基础,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先进的东西我们学不完,但老的基础知识还是要掌握,毕竟人还是主要因素,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更需要培养年轻人的动手能力!

  Q:您在为过去10年工作的成绩、事业的发展欣慰的同时,还有怎样的一点遗憾呢?

  A:10年的监造工作的经历,每当完成一个列车制造项目就有一种欣慰和成就感,同时也看到上海地铁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还有更多工作需要我去付出更大努力去完成它,有一点遗憾的是我还有3年就要退休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员接班,看来我必须要努力了。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您的家人的一个心愿?

  A: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女儿的事业蒸蒸日上,一帆风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