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合的江湖》聚焦中国社会的女人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16:59  半岛都市报
《百合的江湖》聚焦中国社会的女人命运

  继2008年的《衣钵》之后,尤凤伟的长篇小说新作《百合的江湖》于日前出版。他第一次将笔触聚焦在中国社会的女人命运上,展现在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宗法文化下女性的生存压力和悲剧宿命。与当下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惯见的“女强人”形象相比,百合善良但柔弱、被动。7月2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尤凤伟说,也曾有人建议他将百合塑造成一个像甄嬛那样经历过苦难后觉醒、反转命运的“大女人”,但他觉得甄嬛太过戏剧和梦幻,百合更代表“沉默的大多数”,更贴近历史的真实。

  1

  关注女性命运:

  母亲早逝如凋零的花

  女人如花,《百合的江湖》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叫“百合”,尤凤伟说:“在我们老家,女孩子一出嫁,青春立刻就消失了,穿上大褂、挽起发髻,生孩子 、到田地里干活 ,即使像是一朵漂亮的花,几年的时间也就凋谢了。”

  尤凤伟出生在山东牟平的乡村,从小他就有感于女性在生活中承受的种种苦难与压力,“她们的劳动强度不亚于成年男子,但在物质生活上,她们往往是家里吃得最差的,在粮食不够的时候她们吃糠咽菜。”尤凤伟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女性,“我小的时候父亲闯关东贩卖木头,母亲带着4个孩子跟我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公婆对她并不好,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她就去世了,那时她才三十几岁。”

  在尤凤伟看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女人是处在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一群人,他在小说开头写道,“女人的故事却要从男人讲起,皆因在那个年月女人的命运是被男人所左右。”《百合的江湖》讲述了一个地主家的漂亮媳妇在被土匪掳走后经历的传奇人生,她与土匪“二爷”相恋,乱世中两人几经离散,最终“二爷”死于她的轻率,尤凤伟为其实已无路可走的百合设定了一个“失踪”的结局,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从人物性格和悲剧的宿命上来说,百合非常贴近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她美丽、善良,却也柔弱,在江湖中如随波逐流的浮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写作过程中,也有人建议让百合像甄嬛回宫后那样,有一个自我的觉醒和命运的大反转,但那是戏剧性的,不是生活性的。”

  2

  社会就是江湖:

  写作不为稿费为情怀

  小说起名为《百合的江湖》,书写的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命运,更通过她的经历串起民国社会的世间百态,小说中有土匪,有乡村宗族势力,有小混混、民间艺人、妓女等三教九流,并塑造了乡村浪人驹子、中国版的“唐璜”戏子曲路等性格鲜明的人物。

  在此之前,尤凤伟还写过中篇小说《相望江湖》,之所以对“江湖”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尤凤伟感到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江湖,“以前江湖通常指民间,而现在整个社会已渐渐形成‘江湖’形态,并依照‘江湖’的潜规则运行,以至于‘道上’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诚信、义气等被抛弃掉了,这是一种悲哀。”

  与更容易被改编成电视剧的长篇小说相比,中短篇小说不仅通常被认为更难写,带来的收入也更低,尤凤伟告诉记者,在目前的主流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一篇中篇小说,每千字五百元的价格已经是高的了 。但他始终认为一个作家无论贫富,拿起笔来的时候就应该关注社会、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在意自身的生活状况,“一个作家的情怀决定了他能写什么、走多远,不能因为发财了就改变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

  3

  读者拒绝沉重:

  批判现实遭双重尴尬

  在写作上,尤凤伟保持着“老派”的写作习惯,他很佩服现在能一天写出万余字、甚至一小时就可以在电脑上敲出数千字的年轻作家,他认为这也需要才华。他自己每天能磨出2000字来就算是“高产”了 ,他手写初稿,由妻子帮忙打印出来后他再修改,通常改两遍,每遍都改成大花脸。

  除写作方式,他还感受到坚持关注与批判现实的作家在当下的尴尬。“坦白地说,在反映生活真实方面,我也做不到毫无保留,作家得小心拿捏批判尺度,在半明半暗间让读者意会,而且很多社会事件本身就已经足够光怪陆离,其离奇程度是作家虚构不出来的,很多作家也就干脆写点轻松的、好玩的”,尤凤伟说另一方面的尴尬是 ,现在很多读者也不认同和理解苦难、沉重式的写作,更倾向于娱乐化的浅阅读,“老一代的作家更多地将文学与社会勾连,让人觉得沉重,新一代的作家更多地将文学跟结合、职场结合,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了解、思考社会持莫名的拒绝态度,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不能漠视社会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4

  拖了13年的官司:

  再诉《鬼子来了》侵权

  近年来不少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尽量往影视剧上靠,让作家更容易售出影视版权,尤凤伟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能以此提高作家的收入但偏离了文学。虽然并不为影视而写,但尤凤伟也有多部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最为轰动的则是由他的《生存》改编而成的电影《鬼子来了》,以及由此引发的版权官司。

  早在1999年,尤凤伟就把《鬼子来了》的电影出品方告上法庭,他认为出品方多方面侵权,甚至连编剧费都没给。“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得不错,很独特,本来我是对他很有信心的,但《鬼子来了》在这个战争题材上玩起黑色幽默,距离小说中严肃的、不带偏见的反映战争与人的生存状态的立场相去甚远。”

  尤凤伟说他也是个影视剧爱好者,不排斥娱乐性,但他更喜欢的是《辛德勒的名单》《朗读者》这样深刻的艺术电影。姜文后来拍摄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他也都看过,摒弃个人恩怨,从艺术欣赏上来说,尤凤伟认为前者的形式大于内容,后者传奇、荒诞有余,严肃、深刻不足,纵观姜文的电影作品,尤凤伟认为其缺乏人文关怀,触及不到灵魂,与此相比,他更喜欢冯小刚的《集结号》。

  当年在北京打官司,法院判尤凤伟证据不足,因为这部电影没在国内上映,他拿不出电影拷贝来证明侵权。后来,由于《鬼子来了》发行了电影DVD光盘,这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于是去年尤凤伟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至今尚未结案。

  本报记者王法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