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锥有多刺眼 城市文明就有多狭隘

2012年07月03日17:24  国际在线 微博

  流浪汉睡桥下影响市容,广州有人浇筑水泥锥对付?近日网友的这则爆料,在微博引起热议。昨日,南都记者巡城发现,广州白云、天河确有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浇筑了水泥锥,却没有单位站出来认领。街坊称,这些地方曾经流浪汉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锥,流浪汉被迫迁走了。市民对桥底浇筑水泥锥,褒贬不一,但有市民认为,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应该宽容对待流浪汉,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7月3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

  每个城市都会有流浪人员,每个城市也都有很多大桥,这就像每个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一样正常,但现在在一些城市的管理者那里,他们正在努力的使这种正常变得不再正常——在天桥和高架桥地下浇筑水泥锥,这得是什么样的天才脑袋才能想出的损招呢?流浪人员本身已经就是那种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的弱势群体里,大桥下作为他们在暴风雨夜最后一片“避难地”,现在也被城市管理者无情的剥夺。

  无独有偶,6月20日,深圳罗湖区召开城市管理工作现场会,公布了罗湖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该方案将市容精细化管理,分为数字化城管、专业部门、媒体监督和社会满意度等部分,各部分按比例分条目打分。而市容秩序中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一项,占10%的权重。流浪乞讨、露宿人员出现在主干道(严管路),次干道(重要路段)和其他城市道路(控制路段),分别给予2分/人,1分/人和0.5分/人的扣分。

  城管所管辖的地段,如果有乞讨者,劝不走,城管就可能被扣分。这和上述的天桥下的水泥锥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用尖锐的物体的力量来驱赶,而另一种则是用考核扣分的办法驱使城管队员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驱赶,只是借助的一个是物,一个是人而已。

  客观来讲,凡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必然会因为其经济的发达而被“吸引”过去,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另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不是靠水泥锥和城管队员的强制措施就能让他们从大城市的街面上消失的,充其量,他们只是会在某个城市暂时“消失”一段时间,但过一段时间,他们必定会出现另一个城市的街头。所以,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说,如何增加社会福利机构的投入,让更多的确实身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而又没有家人照顾和社会救助的流浪人群得到生存保障,这才是减少街头流浪人员数量的根本措施,水泥锥只能让他们换个地方,但不能减少流浪人员的数量。

  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探讨是关于市容市貌和城市文明与包容的问题。市容市貌固然重要,但一个能包容的城市,一个处处展现人文关怀和温情的城市可能产生的正能量要比干净的市容更让人感动,而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好像现在还是停留在“大街上油光水滑”的所谓秩序感上,对大桥下的流浪人员还是抱以“清扫垃圾”的心态让他们走人,这样的管理思维只能加剧社会矛盾,给社会治安造成隐患,对一个城市市容市貌的改进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说实话,那一排排刺眼的水泥锥难道就不影响市容吗……?(赵木木)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