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出租老外”,租的不只是面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01:59  燕赵都市报

  □禾 刀

  外国人代表高端和国际范儿的观点曾流行于公众之间。在北京的外国人经常会接到免费甚至有偿参加各种活动的邀请。据媒体报道,北京甚至还出现了以“出租老外”牟利的公司,他们为政府或企业组织的活动邀请“外国专家”或“外商”,而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可能只是公司职员或学生,甚至是无业人员。(《中国经济周刊》7月3日)

  按照此前媒体披露的情况,许多被出租的老外,并非真就才高八斗,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学识和独到的个人见解,许多时候仅仅走一下过场,兜售一下自己的特殊肤色,为租借方“长脸”。“洋脸”到底为什么如此值钱,是因为国人文化的不自信,还是因为“洋脸”上面的那些附加值?

  改革开放伊始,随着市场经济大门的洞开,被国外经济繁荣景象惊呆了的国人,“饥不择食”般生搬硬套,各类洋词喷涌而出,除了商品,许多人甚至将子女的姓名迅速“洋化”,记得这些现象曾引发舆论关于“外国月亮到底是不是比中国的圆”的大讨论。曾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人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以局外人的眼光对中国人的性格作出了极其精辟的表述。虽然史密斯努力设身处地理解中国人,但他还是直言不讳指出了中国人性格中无法回避的几个突出弱点,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人好面子,过于看重虚无的面子,执着于面子上的那些繁文缛节,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利益。

  确实,像出租老外这样“傍洋人”的现象里,肯定有国人动辄“冲出国门,走向全球”的虚荣心作怪,但几十年过去了,国内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三十年前的巨大发展落差正在逐步垫平,然而,单凭一张平淡无奇的“洋脸”便可兜售出如此诱人的商业价值,这显然不是一句文化不自信便可解释得了的。

  近年来,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几家企业,其中也不乏挂“洋”头卖狗肉者。从这一角度看,那些被租借的洋面孔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肤色元素,更像是一种公信力的代名词。“洋面孔”市场价值的背后,恰恰是国内某些行业公信力匮乏的真实写照。

  毫无疑问,仅仅基于肤色区别的洋面孔不可能实现一劳永逸,如果用得过多过滥,非但起不到“撑门面”的作用,反倒可能因为洋面孔本身不够专业缺乏内涵而穿帮。也就是说,洋面孔的出场,固然可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租借方所期待的公信力。

  实际上,如果我们往深处进一步追寻还不难发现,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总能见到“里外有别”的现象。当被恩宠有加的外宾纷纷赞叹有关单位的勤勉工作时,难以享受到同等待遇的国人却往往一脸惆怅,这何尝不是公权力对老外的变相推崇呢?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抬高老外的公信力。

  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行哪业,打造公信力的道路同样极其漫长,甚至艰难而又曲折,没有什么捷径可循,比如租借“洋面孔”。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